首页 关于我们 业界论坛 新闻学院 本站公告 招贤纳士 会员查询 证件查询 访客留言 信 访 台  
  业界论坛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部署打击网络谣言
新闻出版总署:“无证记者”不一定是
当代微博将颠覆传统营销
什么是真记者?什么是假记者?什么是
为什么新闻界看上去比法律界团结?
网络新闻发言人 搭建沟通新桥梁
微博客:发现新闻与发布新闻的新途径
中国报业集团化运作模式研究
目睹十年新闻界之怪现状:部级记者与
  联系我们

 

 

   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社会;

 

   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联系信箱:ddsbzzs@163.com

 首页  经济广角
理财十大误区:为什么我一直是“穷人”(下)
发布时间:2010/5/19
 
理财十大误区之六:把保险当投资 上错花轿嫁错郎
 
    误区:重投资轻保障,仅仅为了保险的投资功能而投保,却忽视了保险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财务保驾护航。
    “今年的分红怎么才144.20元呢?”建筑师余建对保险可不在行。去年,余建在银行理财专柜签下了一份1万元的分红险保单,宣传资料上五大特色的前三项令他记忆犹新,“固定回报”、“年年分红”、“复利累计”。
    “当时工作人员还给我看了往年收益率汇总表,几乎都在4%以上,我想这样的投资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不赔稳赚还能有保障,怎么今年的收益率只有1.4%了呢?看来保险还真是不靠谱。”
 
认清不同险种的投资特性
 
    和余建有着相同抱怨的人可不在少数,如此看重保险的分红功能、分红多少的投保人其实陷入了保险一大误区——把保险当投资。
    容易让投保人产生这种理解偏差的是新型的人寿保险产品,包括分红险、投连险和万能险。这几类产品在寿险保障功能之外,还会给投保人带来一定的获利预期,但投保人不应颠倒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假如仅仅为了投资而投保这些产品,我们会发现他们的表现将无法满足预期,甚至让人很失望。
    首先,分红险的收益并不保证,保险公司宣传资料上只会印有“预期收益”,合同中也不可能找到有关保底收益率的条款。红利从保险公司利差中产生,主要是死差异、利差异和费差异。如果这三部分没有产生获利,那么保险公司将会实行零分红,投保人也就没有收益了。专家指出,红利的目的并不是让投保人赚大钱,而只是抵消一部分通货膨胀的侵蚀,因此数额不会太高,如果事先没有了解清楚,自然要令投保人失望了。
    其次是市场上曾一度热卖的投连险,这是三者中风险最高的,不仅没有保底收益,甚至连本金都无法保证。投保人缴纳的保费会先被扣除一定比例的初始费用,余下的部分才进入投资账户,这无形中压缩了投资本金,就好像申购基金被收取高额手续费一样。2009年上半年,不少投连险账户表现不错,产生50%~70%的收益,不过这只是针对投资账户中的部分,而非全部保费。而在股市下跌时,想要退保的投保人还会遇到另一个麻烦,不仅账户亏损、初始费用无法拿回,而且要被收取退保手续费,真可说是雪上加霜了。所以,投保投连险不能忽视其保障功能,对投资的风险性也要有个清楚认识,最好能长期坚持。
    新型寿险中,最为灵活多变的是万能险,这类产品设有保底收益率,不同产品给出的下限标准不同,一般为1.5%、2%或2.5%,但如果只是为了这保底收益率而购买万能险就显得不怎么划算了。万能险也需要扣除初始费用,其结算收益率是指扣除初始费用后进入个人投资账户部分的资金收益率,因此折合为当年投入所有资金的实际收益率后,实际收益率比公告的结算利率还要低一些。保险专家曾估算过,只有当万能险产品的投资账户收益率超过4%~5%后,其长期实际收益率才能比定期储蓄、货币市场基金等其他理财方式要高。
    另外,万能险的最大的特色是可任意支付保险费以及任意调整死亡保险金的给付金额,投保人可以根据家庭保险需求和财力状况对保额、保费、缴费期限进行调整,对保障额度和储蓄投资额度灵活调节。如果只是傻傻地缴纳保费,希望靠万能险赚大钱,那只能遗憾“搭错车”了。
 
保障为主投资为辅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保险和投资不能混为一谈,在考虑是否投保时,我们应该先看重保障功能本身,其次再对投资部分予以关心。
    分红险、投连险和万能险的保费一般比较昂贵,对事业刚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并不合适,在金融环境动荡时,更可能出现保费断供的危机,而相同保费下,如果选择消费型即保费不返还的产品,保险金额会更高,保障也能更到位。
    当然,如果你已经对分红、投连及万能产品的功能认识清楚,找到了保障与投资之间的平衡点,并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特性来为自己所用,相信产品最终会令你达到满意的保险和理财目的。
 
理财十大误区之七:先子女后家长 投保计划本末倒置
 
    误区:作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自身缺乏必要的保险保障,却给尚无收入能力的子女购买了大量的保险。
老同学秦飞和太太都在IT行业任职,两人收入水平相当,月均8000元左右。不久前,他们的宝宝满1周岁了,这个“一脉单传”的小家伙可真是全家人的宝贝。别的不说,单从父母为他买的保险就足以见得。
    秦飞说,孩子刚出生时他们就接到很多保险公司的电话,有的推荐寿险,有的介绍健康险,对保险不甚了解的他们一直迷迷糊糊团团转。“那时候觉得这家讲得挺有道理,那家说得也不错,最后一来二去就买了很多”。如今,一年花在宝宝身上的保费就要六七千多元,包括寿险、意外险和健康险。“现在又有保险公司打电话给我介绍教育金保险,说要从小给孩子储备教育金,我也觉得蛮有道理的,应该会考虑吧。”
    如果真像秦飞所说,再为孩子投保一份教育险,那么估计每年的保费就要万元了。而这对用心良苦的父母本身却没有什么保险保障。秦飞和太太除了有社保之外,单位还提供了门急诊医疗险,每年5000元以内的门急诊治疗费可以报销,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我们两个身体都不错,买保险不是浪费钱嘛,倒是宝宝体质弱,要多些保护。”
 
保险的作用是出险后提供经济帮助
 
    秦飞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我们对父爱、母爱有了更切实的体会,不过这也道出了广大父母的投保误区——孩子先于自己、重于自己。
    保险的作用其实并不是防范风险、抵抗灾难,而是在风险过后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换言之,投保并不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只能为出险后的家庭经济提供一定帮助。
    从保险的这一作用出发,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家庭支柱”才是最需要保障的人。因为家庭支柱一旦倒下,对家庭经济的影响将是最大的,此时整个家庭就需要借助保险来“恢复元气”。而除非你的孩子是童星,为家庭财富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不然,过多地为孩子投保而忽视自身保障并不科学。
    可以说,父母先为自己投保再考虑子女并非“自私”、“无情”,而是一种理智的责任心的体现。只有自身保障充分了,子女未来的生活才能有所依靠。
 
家庭顶梁柱最该买保险
 
    就以秦飞家为例,他和太太支撑起一个三口之家,两者的作用相当,因此任何一方生病、意外或是其他事故都会给家庭经济造成影响。所以,两人应该先为自己投保,且保险配置上不应有太大差距。
    在为宝宝投保教育金保险前,28岁的他们不妨先为自己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附加意外医疗险、定期寿险和健康保险,如医疗费用型、医疗补贴型产品,等到经济基础再牢固一些,还可以考虑重大疾病险等等。
    目前的家庭经济尚在起步阶段,保障型的产品(不返本)较储蓄型的更为合适一些,因为同样的保险金额、保障能力,前者的保费会便宜许多。而万能险、投连险、养老险、护理险等产品都需要比较丰厚的财力支持,可以暂不考虑。
    保险金额的确定因人而异,传统的有家庭需求法:保险金额=最后支出+家庭五年内生活费用+教育基金+未缴贷款+其他应支付款项。可以看出,这种方面将家庭负债和五年内的开支全部涵盖在内。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值,各个家庭还应从需求、保费支付能力等出发订出保额。
    虽然宝宝现在体质较弱,又是全家的希望,但从经济角度考虑,出险后对家庭财富的影响很小,因此只要适当配置一些保险即可,无需追求“全覆盖”。
    一般儿童最需要投保的是意外险和医疗险,同样以保障型为宜。因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而一些儿童常见疾病也会给父母造成经济上的负担,所以做好这两方面的保障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家长还可以利用单位给予的补充福利计划,将自己的子女纳入团体保障计划中。为意外、医疗开支降压。
 
理财十大误区之八:患上“恐高症” 只买便宜基金
 
    误区:不少投资者都有一种“恐高症”,在基金投资上表现为不愿介入高净值基金,总觉得要买便宜的基金心里才踏实。
   “基民”老刘选基金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只买便宜的,不买贵的。而所谓便宜的,老刘想当然认为是净值低。因此,老刘专门挑了一只分红后净值回复到1元左右的基金,买了10万元。可是,没过几天,赶上了大盘调整,老刘看着已经涨到1.20元的基金节节下跌到了1.05元左右,在担心股市可能“崩盘”的恐惧下,老刘“果断”地排队去银行办了赎回。
    随着大盘的企稳,老刘判断这下崩盘的可能性没了,还是要买基金投资。老刘认为,那些净值1块多、2块多的基金实在太贵,买了不合适,净值低的基金不但划算,而且安全,不会往下掉多少,于是精心挑了一只9毛多的基金杀入。可是,老刘换了基金后不久,却发现自己抛弃的那只基金不但很快回到原来的价位,而且很快创出新高。而自己精心挑的这只“便宜”基金,却温吞吞跌跌涨涨,净值增长缓慢。老刘仔细算了一下,算上申购赎回的手续费,几个月下来,买基金并没有赚到什么钱。看着周围的人都赚了不少,老刘不禁懊恼。
 
基金无所谓贵贱
 
    像老刘这样患有“恐高症”的基民并不在少数。
    一方面,他们觉得同样的资金投入,“便宜的”基金可以买到更多的份额,以后涨上去了获利可以更多;另一方面,他们觉得“已经很便宜”了的基金,即便未来行情不好,也没有多少下跌的空间。
    那么,买到更多基金份额真的能赚更多钱吗?其实不然。
    假设都用10万元买了净值分别为1元和2元的A、B两只基金,忽略交易费用,A基金能买10万份,B基金能买5万份。如果一段时间后,两只基金都涨了10%,那么A基金净值为1元×110%×10万份=11万元,B基金净值为:2元×110%×5万份=11万元。
    可见,两只基金最终赚到的钱是一样的。基金赚钱多少,与基金份额无关,只跟净值增长率有关。
    可以说,买便宜的基金能买到更多份额、可以赚更多钱,只是一种心理上的误区。很多人专挑9毛多、或是1元的拆分基金,就是这种心理在作祟,而拆分类基金产品的营销也正是利用了投资者的这一心理。
    换一个角度看,选择基金更重要的是选择基金未来的赚钱能力,要选择运作投资能力强的基金管理团队。过去净值高的基金,反而说明这个团队在过去的时间里交了一份让持有人满意的答卷,把自己的资金交给这样的团队管理为什么会不放心呢?
    此外,有的基民认为,基金净值高的会有回调的风险,净值低的则相对安全。
    其实,基金净值和股票价格是两个概念、两个运行模式。基金净值高绝不是可以卖掉这支基金的理由。
新基金或是拆分到1元的基金,虽然便宜,绝对不是高价值的原始股,新基金开放后赶上市场不好,而跌破1元到9毛、8毛的比比皆是,甚至4毛、5毛的都有。而已经涨到2元的老基金,虽然“小贵”,但也许还可以涨到3元、4元、5元甚至更高。这样的情形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已经经历到了。
    因为基金不是股票,不像股票那样存在一个合理的“市盈率”,高价基金同样会有继续向上成长的潜力。国外就有很多基金,其净值十多年来一直往上走,像这样的基金,其实任何时候买都是“便宜”的。相反,长期处于“便宜”状态的基金反而有可能是因为其持续增长能力匮乏的表现,而背后的根本问题则有可能出在投资研究能力上。
    还有不少投资者以炒股票的操作策略来投资基金,认为这样能够提高投资基金的收益率。但从现实来说,通过波段操作来增加基金投资收益其实是很困难的,因为判断何时在高位卖出和何时在低位买进都是极不容易的,加之还有不菲的费用。在实际的事例中,极少有投资基金搞波段操作连续获得成功的人。
 
只买好的 不怕贵的
 
    选择什么样的基金,一定要仔细分析比较,结合市场环境进行,而不能简单地以基金净值的高低作为选择标准,否则投资会有损失。
    一定要记住,买基金买得是基金的投资赚钱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而不是基金本身的价格高低。投资者在选择基金的时候,应更多关注基金管理人投资管理能力如何,而不是仅仅盯着价格的高低。单位净值很高的“贵”的基金,只要其投资管理能力强,未来的投资回报率也不会太差,相应的投资风险也不会太高。
    另一方面,如果以炒股的心态来频繁买卖基金,投资者经常会面临“踏空”的危险,往往在赎回基金后发现基金净值仍在稳步持续攀升而后悔不迭。对于那些业绩优秀而稳定的基金,投资者应该坚定持有,大可不必做波段操作。
   “只买好的,不怕贵的”,这才是投资基金的正确思维。
 
理财十大误区之九:信用卡分期 免息不免费
 
    误区:把信用卡分期当作了免费的午餐,这种门槛低、操作简便的银行借贷,年化费率可达10%~14%,成本远远高出想像。
    "我上月对信用卡账单金额中的6000元申请了分期还款,分六期每期不是应该还1000元吗?怎么还要多收我36元呢?"因为购买了新款手机,徐毅的信用卡欠款总额超出了他的还款能力,在听说分期还款免息后,他兴冲冲地申请了,没想到,次月收到的账单中"账单分期"一项显示需要还款1036元,多出的36元可把他弄糊涂了。
    在拨打信用卡客服中心电话后徐毅才明白,原来信用卡分期并非"免费午餐",表面看似不收取利息,实际上却有一笔手续费需要申请人负担。徐毅申请分六期还款,每期需要支付手续费0.6%,也就是6000×0.6%=36元,而他此笔分期还款的总成本是36×6=216元。
 
免息分期借贷成本不低
 
    信用卡中心推出的"免息分期"业务让不少持卡人误以为可以零成本分期还款,如果真有这样的好事,可要比申请贷款方便、优惠许多了,不过,银行可不会这么"傻",分期还款的利息的确能免,但手续费却不能免。
    免息分期还款主要有几种类型,一是对账单金额进行分期,持卡人在申请时卡中心会做一个考评,可能只能对账单中的一部分金额予以分期还款;第二种是对单笔大额消费进行分期,只要满足卡中心规定的单笔消费下限,就可以提出申请;还有就是在银行的合作商户消费,可以直接刷卡分期。
    我们不妨借用徐毅的例子算算分期还款究竟成本多高。表面上看,他分期还款的费率是每月0.6%,一共不过3.6%,但这一算法忽视了货币的时间价值。从附表中我们看出,未来6个月中,徐毅每月需要归还欠款本金1000元,占用银行的资金将逐步递减,而他所要支付的手续费却没有因此降低,无形中使得借款成本逐步提高。
    考虑到上述因素,我们在计算实际手续费率时需要用到"平均贷款余额"这一概念。上例中,徐毅的平均贷款余额=(6000+5000+4000+3000+2000+1000)÷6=3500元,这个金额才是借款者在还款期间平均占用银行资金的数额,相当于徐毅6个月一直向银行贷款3500元。
    按照实际支付手续费216元计算,徐毅的分期还款手续费率为216÷3500×100%=6.17%,而不是3.6%。如果再折算成年化利率,结果为12.72%。虽然比信用卡每天万分之五的利率优惠一些,但幅度并不大。
    记者曾对各家信用卡中心分期还款的手续费率做过计算,在没有特别优惠活动时,各家的年化费率在10%-14%左右,一般期数越久费率越高,持卡人的成本也就随之上升。
 
别为表面"免息"误导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分期还款的益处。对于短期还款压力较大的持卡人来说,选择分期还款总要比被银行罚息、影响信用记录强百倍。即便在支付能力尚不充足的情况下,分期还款也能使持卡人买到心仪的商品,这不正是其优势所在嘛。
    只不过,持卡人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来做出选择,不要被表面的"免息"所误导。
    另外,如果在银行的特约客户直接做分期还款,应先对商品本身的价格做个横向比较,可能打着"免息、免手续费"旗号的同时,商品原价已经被抬高了,这对消费者来说又怎么能称得上划算呢?
 
理财十大误区之十:为捡芝麻丢西瓜 省钱之道不省钱
     
    误区:在消费时,为了获得一些额外的赠品或优惠,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朋友晶晶前几天打电话来邀我陪她去购物,"刷我的信用卡在联名的百货公司购物,满1000元、2000元、3000元、5000元都有奖品赠送,而且正好是我原本想买的呢!前几天我已经去过一次了,赠品是一套床上用品,可我还想要一套小型储物盒,你有空就陪我一起去看看吧。"
    晶晶年初刚和未婚夫一起买了新房,现在正是忙着买这买那布置新房的时候,只要看到百货公司购物返礼活动她都特别来劲。"平时自己买套床上用品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几千元,这次百货公司送的可是名牌,不就等于省了很多钱嘛。"晶晶盘算着,如果再获赠一套小型储物盒,就等于又省了一两百元。
    不过,为了得到赠品,晶晶可要先消费满一定数额,她的名牌床上用品是消费3000元后获得的,而如果想要那套精美的小型储物盒,就必须再消费满2000元。由于一些商品不参加此次活动,例如化妆品、家用电器等等,所以晶晶选择的范围也就小了不少,基本局限在服饰、鞋帽方面。这不,她第一次消费的3000多元就是买了两条裙子和一双鞋,"虽然已经有很多衣服了,但总是要穿的嘛。"
 
面对赠品要分清主次
 
    商场、银行冲着消费者喜欢"便宜"、讲究"省钱"的特点,推出千姿百态的促销手段,面对这些诱惑,我们可要冷静再冷静。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先为晶晶算笔账。
    晶晶所获得的赠品包括一套名牌的床上用品和一套储物盒,估计总价值最多不会超过800元,而为了获得如此价值的赠品,她必须消费满5000元。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少有如此精准的消费,一般都会超支一些。可见,为了这几百元的赠品,我们起码花上5倍甚至更多钱,这样的买卖到底是否划算呢?
其实,为了需求而购物无可厚非,但关键是这个需求是商品本身还是附带的利益。
    像晶晶这样为了得到床上用品、储物盒而消费几千元,购买本来并不急需甚至可能没什么用处的东西就有失妥当了。这样的消费者就有如"买椟还珠"寓言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花了大价钱买了宝贝,却不要里面的珠宝只是相中木盒子。其实,包装盒再精美、附赠品再诱人,都是不值得的。理清这笔账后,我们发现晶晶还不如直接花上几百元购买床上用品和储物盒,也不会因为5000元信用卡欠款造成还款压力了。
    为了积分而购物也是消费者常常陷入的误区。银行常常会推出"单笔消费满XX元,消费满XX次,可以用XX积分兑换指定礼品"的活动,或是"在X月X日至X月X日期间,消费满XX元,就可以免费获得XX大礼"。往往这些时候,我们刷卡消费的目的不在于买下我们需要的东西,而是为了之后的兑换资格、获赠礼品,如此一来不就可能因小失大了吗?
 
别被促销迷了眼
 
    消费、购物总会需要一些冲动,但不能太多,过多就可能失策。面对商场、银行推出的优惠活动,我们应该先算算性价比如何。
    平日最常见的是消费打折、价格直减的形式,过年过节时优惠幅度会很大,这时候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商品是否实用,是不是已经有同类商品了,不然买回家"晾"着也是一种浪费。
    其次是"满XX送XX"活动,这类活动的规则非常多样,消费者应该先问问哪些商品参加活动,使用细则又是如何,不然到手的返金券用不掉,或是一定要再消费满XX元才能抵扣,就会在无形中增加消费金额和成本,显然很不划算了。
    对于消费赠礼、积分赠礼之类的活动,我们觉得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正好消费满了指定金额,或是原本想买的商品积分只差一点点,那么补个差价换个礼品倒还不错,但是为了礼品而消费就未必明智了。
总之,省钱之道并非买了便宜的商品、享受到折扣优惠,或是获得难得的礼品,而是把钱花在真正实用的地方,尽可能多地满足实际需求。
 
(本稿编辑:时雨)     
 
网友名称:香奈儿Chanel
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学习的一些好的东西在这里。绝对值得进行重新审视。我不知道你们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努力,创建了此类型的精彩内容丰富的网站。香奈儿 Hongkong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earning some good stuff here. Definitely worth reconsideration. I don't know how you have so much effort, created this type of exciting content rich website. Chanel
请您发表评论,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本网站留言评论经过审核后才能显示,敬请广大网友予以谅解。谢谢!)
网友名称: *
评论内容: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记协网
中国作家出版社
国务院新闻办
北京文化出版社
人民网
中国新闻出版网
国家广电总局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央视网
河东吟者-时雨
光明网
中国报道网
中国经济网
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台湾网
香港新闻网
中国作家网
国际在线
香港政府一站通
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用户登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昌110041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字第23224号 

 单位《当代时报》杂志社 《法治观察》编辑部 《良知》杂志编辑部   中国作家出版社    北京文化出版社    北京华夏时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当代新闻网(2010-2024)欢迎转载·欢迎加盟 ◎ ◎ ◎ 电子信箱:ddsbzzs@163.com     bjwhcbs@qq.com 

 我们的理念: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现实;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