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业界论坛 新闻学院 本站公告 招贤纳士 会员查询 证件查询 访客留言 信 访 台  
  业界论坛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部署打击网络谣言
新闻出版总署:“无证记者”不一定是
当代微博将颠覆传统营销
什么是真记者?什么是假记者?什么是
为什么新闻界看上去比法律界团结?
网络新闻发言人 搭建沟通新桥梁
微博客:发现新闻与发布新闻的新途径
中国报业集团化运作模式研究
目睹十年新闻界之怪现状:部级记者与
  联系我们

 

 

   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社会;

 

   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联系信箱:ddsbzzs@163.com

 首页  大众论坛
没有地铁和文化的城市就像一堆烂肉
发布时间:2012/6/13

作者/杨红义

没有地铁和文化的城市就像一堆烂肉

——关于城市发展维度

地铁与都市:没有地铁的城市就像一堆烂肉

    生物学家说,小动物的身体结构有很多选择。大动物没有,它必须有一个大的骨架,不然就是一堆烂肉。大城市也是这样,没有选择,必须建设地铁。
    中国人开始搞地铁的时间其实不算晚,但是后来停顿了。北京的地铁1969年通车,世界上地铁通车比北京晚的大城市有11个,都是世界名城,但其地铁的长度都大大超过了北京。比如墨西哥城地铁通车时间稍晚于北京,也是1969年,长度是178公里;旧金山通车时间1972年,长度115公里;汉城地铁通车时间1974年,133公里;华盛顿通车时间1976年,144公里。亚特兰大是1978年,73公里。如果大家去过香港,都会惊叹它的地铁,但它1980年才起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力得到极大发展。正是在这个时候,地铁在世界范围蓬勃发展。但中国没有跟上。这说明中国发展地铁缓慢,不是实力的问题,是认识的问题。
    很多城市的领导都慨叹地铁是挺好的,但成本昂贵啊。我的看法截然相反,搞地铁太便宜了。全世界为什么165个城市搞地铁,正是因为它便宜啊。人家说开什么玩笑?一公里就三个亿、四个亿人民币。不错,是这个造价,但确实太便宜了,我跟你算个账。
    首先地铁省地皮。一条地铁运人的效率,能相当于3条以上的公路。莫斯科人出行50%以上由地铁承载,平均每人每天要坐一次地铁。所以说一条地铁相当于地面上3条很宽的公路是保守的估计。1公里长的3条公路的面积是:1000米×50米×3=15万平方米。城市地铁途经的都是地皮比较贵的地带。北京、上海的地价如果按1平方米1万块钱计算,我们修一公里地铁就可以节省地皮钱15亿元。要是相当于4条公路呢?就是节省20亿元。修1公里地铁不就是4个亿吗?光是节省地皮钱就够修建费了。不建地铁的话,就得扩建道路,就得征地。这个星球上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地皮。修了地铁就节省了最 昂贵的资源。洛杉矶拿一半的地皮都用来修路、用来停车,不荒诞吗?
    地铁对地面的生态有极大的改善。修了地铁以后,城市的路面就不堵塞了。减少了沥青,减少了停车场,增加了绿色,增加了行人,增加了露天茶座,增加了孩子玩耍,增加了人气,城市会变得富有人情味。
    我觉得各个城市的地铁应该很好地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特别是吸取教训。
    中国的地铁第一个教训就是连接太差了。香港、台湾,更不要说东京、纽约了,地铁连接得非常好。你要去另一个城市,从地铁站就能直接进入火车站,不用出地面,拉着箱子走个几十米,就直接上火车了。相比较,打的去火车站是很辛苦的,有时候还需要扛着箱子等待检票、检查等。有的城市每个地铁的出口都有十几个通道。有的马上可以上地面,有的可以在地下走五十米或更远,下地铁就能进商厦、写字楼,没有任何障碍,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第二个教训是地铁项目的上马太慢,通常都是一条线,第二条线迟迟跟不上,减少了地铁本来拥有的优势。其实地铁要实现盈利,应该短期内有规模地上马,这样才能使其成为市内主导的交通方式。只有一条线,往往就不能解决全程的问题,坐了地铁以后还要换乘别的车。而5到10年内地铁能够成规模地上马,就可以吸引人们改换交通方式,使地铁成为主导的交通方式。我国已有地铁的城市中,地铁的发展都是蛇行龟步,速度缓慢,没有一个短期内实现了通盘计划。为什么这样呢?原因很复杂,第一个就是要等审批,还是那句话,认识存在问题。
    第三个教训主要就是北京地铁的教训。北京地铁站台的长度不足。车站只能容纳六节车厢,不能增加了,否则头尾的车厢就到站台外面了。当时没有长远眼光,现在是追悔莫及。实际上北京地铁并不成规模。要是成规模以后就有更多的乘客,更接纳不了。所以,地铁的列车总长度绝对要跟上。站台的设计要先富余一点,毕竟车辆频次的增加是有限度的。
现在一些大城市的交通已经开始堵塞了,还会越来越堵。如果早日用地铁补救,将极大地缓解城市轿车的增长及道路的堵塞。单纯地压制轿车发展,太生硬太勉强。人们都是会作理性选择的,当地下交通很迅捷,很方便,看着报纸就到了目的地时,人们就不会盲目追求炫耀、牛皮,去买车。所以当政府感到私车的增加伺候不了时,应该赶紧上地铁的项目。

深度城市化:“从娃娃抓起”

    如果很善于同化外来的因素,同化外来的人群,久而久之这个城市将变得很可爱。可爱不能用GDP来衡量,但可爱比GDP更要紧,这是一个城市最高的目标。
    城市中和谐关系的建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本城人与移民即农民工的关系。我觉得这是城市和谐关系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最大困难。 ( httpwww.tecn.cn )
    我先说一下城市化。城市化应该有两个含义。浅层的含义就是“非农”。他以前是农民,住农村,现在他不住农村了,原来他务农,现在他不务农了,做工商。深层次城市化的完成是他们接受了、同化于城市的生活方式。一个大码头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外来的农民,他心甘情愿地接受,这多好啊,这个城市化就比较深入,比较彻底了。
    我认为,第一代移民是完不成这个城市化的,他们能到这里来打工,但不太可能学会城市的生活方式。这个课题要交给他儿子去慢慢学会,因为他的儿子是在这里长大的。如果第二代移民都完全同化于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人融为一体,城市的人就不会觉得这些人不懂城市秩序,不守交通规则,不讲卫生了。但这种可能性也不是说一定能实现。
    为什么呢?第二代移民的深度城市化用邓小平的话来说要“从娃娃抓起”,应该让同城市的孩子同校。如果他们在一个学校里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小学六年上过来,有了自己的同学,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一大批孩子都能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这才是成为城市人的必由之路。可是我们的城市怎么样呢?人家来了,人家为这里创造了财富,我们没有让人家的孩子与我们的孩子同校。门槛太高,要交钱,甚至交钱也不行,只能在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我们还有一些堂而皇之的理由。你的父亲是在别的地方,在农村创造财富,他们的税收在那里。事情果真是这样的吗?他的父亲在这个城市里创造财富不止一天了,不止一年了,有些甚至五年、十年了,他的税收是在这里交的,可是他的孩子不能在这里念书。这些移民与城市人生活方式有很大差异,而他们的孩子如果不能与城市人的孩子同校,这不是造成了一种隔绝吗?同化不是遥遥无期了吗?深层的城市化还能够实现吗?
    中国人很幸运,我们绝大多数城市和地域不是多民族。多民族的社会会面临很多挑战,要学会共存,学习相互宽容,学习共同生活。美国就是这样,美国的内部整合要比我们难得多,因为民族太多了,而且肤色都不一样。大家知道美国有很长的种族歧视的历史。我们不要瞧不起人家。我们要是来了1/10黑皮肤的人,我们也会有挑战,天晓得我们能不能与黑人和睦相处。人家经历这个考验,走过这一曲折的历史后,最后形成一个共识,要学习相互融合,学习共同生活。这很难从成人做起,成人都是有成见的,要从孩子做起。美国下了大功夫,从学校做起。政府派大客车每天把黑人的孩子接到白人居住区的学校去上学,或者把一些白人孩子接到黑人居住区去上学。这样做成本很大。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因为政府明白了,这是小成本,如果不从孩子抓起,使大家相互适应,彼此看成同类,变得友爱,长大以后要改变成见,成本昂贵啊,那是要流血的。一部分人受压迫,要颠覆现状,那个时候的成本是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亡的问题。给孩子花几个大客车的钱,是必须承受的代价。我们想到这个问题了吗?我们准不准备付这个成本?你想免去这个成本,未来的社会融合推到何年何月去实现?你想不想这个城市的街道上永远走着一些不太懂得城市规矩的、跟你格格不入的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可不是电视台说一句大家不要随地吐痰就能做到的。要从孩子做起,让孩子们在一起生活。
    这个要紧的题目,认识是第一位的,资金是第二位的。要是把这个事情的要紧程度认识到了,其实是不缺资金的。我们花的大钱还少吗?这是一件全民族的大事,我们要高度重视,否则,我们的周围永远都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不和谐的人群,我们的城市化是完不成的,我们的城市是不会变得很可爱的。有很多指标可以衡量一个城市,富裕程度、开放程度、人均GDP、城市医院人均床位等等。但我觉得还有一个软性的指标,就是这个城市可不可爱。如果我们这个城市很善于同化外来的因素,同化外来的人群,久而久之这个城市将变得很可爱。可爱不能用GDP来衡量,但可爱比GDP更要紧,我认为这是一个城市最高的目标。

文化基因库:城市应保留和传播文化基因

    在现代化的巨变中,民俗文化在乡间必死无疑。它今后唯一存活的地方是大城市,这里容纳了多样性,人多,有商机,只要一小部分人喜欢,再加上过路人,就可以活下来。
    城市的工业、商业功能、高科技上的功能,都不是我在这里想要说的。这些都有很多人在做,而且做得很成功。我所要强调的是城市还需要承担文化上的两大功能。一个超大型的城市应该保留和传播文化基因。我提出基因这个字眼,可以分为两个功能来说:一个是现代文化;另一个是周边广袤的土地上的传统民间艺术和民俗。
    先说第一类。都市应该有一流的博物馆,博物馆使城市变得厚重,帮助年轻人亲近和热爱先人和他的文化。上海的博物馆就搞得很不错,为上海增光添彩。应该保留很多名人故居。对此不该戴着政治眼镜去判断去留,而该宽厚地容纳,保留一种记忆。比如哈同、杜月笙、周信芳都与这个城市有着悠长、深厚的不解之缘。前朝人物物质痕迹的完全丢失是莫大的遗憾。应该有十几个,乃至数十个剧场。据说东京有上千个话剧团。艺术应该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赚钱方式。都市应该有它的画廊。都市是作画者必然选择的生存地,画廊是他们的生命线,是他们与外界联络的纽带,也是都市的一个窗口,从这里你可以品味一个现代都市的某种创造力。应该有音乐厅,其中一些应该365天弦歌不辍。它的剧场、它的音乐厅应该邀请到全世界的艺术家,它有这个气派,因为这里是大码头,这里有深不见底的观众源,这里联系着中国的爱好者与世界的艺术家,那些发烧友会从全国各地跑来朝拜他们的偶像。当然,都市也必须有大型图书馆,在此几乎可以解决一切资料问题。除此,每个区都要有自己的不止一个图书馆。这是都市的基本文化功能,也是文明的象征。
    再说民俗和民间艺术。今天它们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社会变迁得太快了,民俗赖以生存的生态发生巨大的变化,有些生态不复存在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很多民俗都处于濒危的境地。而大都市应该承担起保留民俗使其不死的功能。
上海周边的民俗和民间艺术我不熟悉。我举秦腔来说明。秦腔,粗犷、高昂、激越,曾经是流行在陕西大地上的一种主要的娱乐形式,现在受到巨大的冲击。秦腔原来的艺人是生活在乡土,为乡民提供服务。现在乡土中的文化生态彻底变了,乡民中喜欢秦腔的人数减少,乡土已经不足以支撑这些艺人,给这些艺人存活下去的报酬。而陕西大地上几个大城市很有可能成为秦腔最后的生存地。因为这里人多,人口基数大。这里有5%的人喜欢,艺人们就活下来了。村里有20%的人喜欢都不行。
    我觉得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存活以及未来光大,一个是要有几位高人,一个是要有两种形式的转化。
高人的出现有偶然因素,可遇不可求。比如二人转多年来基本出不了东北。但二人转养育出一个大艺人,成了大明星,他不忘二人转对他的哺育,这就是赵本山。他为二人转鼓吹,把二人转推到媒体上,推到大城市,帮助它打进了市场。
    在形式上,要有两种转化。第一个是演出形式。现在的人能够接受哪一种演出形式?是听折子戏,还是清唱?是一小段一小段的,还是唱大轴一个整本子?这面临着选择。还有就是,哪些能成为拳头曲目,要有策划,要认真地、精细地去切磋、盘算。第二是生存方式。谁是听众?比如说,前些年京剧很难过,有些大演员都没什么戏可唱,没什么收入。我当时出过一主意:北京的外国人挺多,外国人不是都想听一嗓子京剧吗?在北京搞二十个大宾馆,晚上天天唱京剧,或者在附近的剧场、宾馆向外宾介绍,打个电话,票就给你送来。这样演员就有戏唱,京剧就死不了。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把这个难关过了,中国人下一阶段有钱了,这些东西就死不了。短期内利用一下宾馆,利用一下洋人的好奇。当然,也不是一定要这么办,只是说要做生存形式的寻找。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礼失求诸野”,就是说老的规矩、礼节、文化因为历史上的动乱,在中心地衰落了,而在边缘的地方,因为没有受到大的动乱,还保存着。当中心地带重建的时候,从边缘把这些文化基因重新找回来。现在的情况相反,我们很多的民俗文化,原来的基础是在乡土,乡土发生了巨变。原来每个村里头都有十几个老大娘非常会剪纸。因为剪纸过去是有需求的,虽然挣不了几个钱,但可以服务于春节、时令,每家贴个窗花作装饰,现在人们不搞这装饰了,剪它干什么啊。这就是说在巨变的现代化过程当中,民俗文化在乡间必死无疑。它今后唯一存活的地方是大城市,这里容纳了多样性,人多,有商机,只要一小部分人喜欢,再加上过路人,就可以活下来。
    毫无疑问,大都市在文化上应该承担起这样的功能:保留文化的多样性。多样性有两种,一个是生物多样性,一个是文化多样性。每一种生物,无论是植物动物都是几十万年进化的结果,它们适应了环境,身上有很多特殊的基因,从中人类可以获取很多的效用。比如说水稻倒伏,科学家发现某种野生的水稻不倒伏,把它拿来和人工种植的水稻一杂交,问题就解决了。但是如果这个抗倒伏的水稻灭绝了,就没办法了。生物的多样性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提高我们生存能力的基础,不能在我们这一代里都死掉。
    每一个文化品种也是成百上千年进化的结果,成百上千年经过人们使用、消费、改良,不好的淘汰,最后选出留下最好的。这些东西都是非常宝贵的,不能让这些东西在现代化的巨变中都被淘汰掉。另外,成长于乡土的这些东西,人们与它共存了上百年,乃至上千年,它可以成为凝聚人的一个象征,一个符号,就像京剧和很多地方戏对于中国人一样,失去它们,将是中国人的悲剧。

——摘自《新华文摘》     

网友名称:黄土高坡
高人啊!赞一个!!
请您发表评论,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本网站留言评论经过审核后才能显示,敬请广大网友予以谅解。谢谢!)
网友名称: *
评论内容: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记协网
中国作家出版社
国务院新闻办
北京文化出版社
人民网
中国新闻出版网
国家广电总局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央视网
河东吟者-时雨
光明网
中国报道网
中国经济网
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台湾网
香港新闻网
中国作家网
国际在线
香港政府一站通
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用户登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昌110041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字第23224号 

 单位《当代时报》杂志社 《法治观察》编辑部 《良知》杂志编辑部   中国作家出版社    北京文化出版社    北京华夏时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当代新闻网(2010-2024)欢迎转载·欢迎加盟 ◎ ◎ ◎ 电子信箱:ddsbzzs@163.com     bjwhcbs@qq.com 

 我们的理念: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现实;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