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可谓是中国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元年。9月1日贵阳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启动市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这是全国首家以政府名义推出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本论坛的宗旨就是在政府网络发言人与广大网民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是南京网络发言人论坛于2009年12月6日发布的第一个帖子,这也开门见山地说明了南京市政府设立此论坛的意图。这次南京一口气推出了90个部门的网络发言人,覆盖42个政府工作部门、16个市政府直属单位、9个重要部门、13个区县。更让人关注的是,南京还要求网络发言人针对网帖要在24小时内予以回复,此举更被舆论评价为网络发言人制度的一大进步。
2009年可谓是中国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元年。9月1日贵阳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启动市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工作。这是全国首家以政府名义推出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9月18日,广东省委办公厅公布了设立全省首批“网络发言人”的15个省直单位……此后云南等省区也提出要在各级政府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网络发言人的出现展现了我国政府运用新媒体组织政府公关的开放姿态,以及在信息公开和政府职能定位上的又一次跨越,对于完善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促进发言人制度朝职业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与传统新闻发言人的比较
网络新闻发言人可以被看作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在网络媒介上的延伸。它有着新闻发言人共同的特质:代表特定的社会组织传达和发布特定新闻信息,并通过大众传播渠道向社会公开。网络媒介的多重特性决定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和传统新闻发言人的诸多区别。我们从传播过程的五要素来进行对比:
网络新闻发言人利用网络媒介将传播五要素整合:传播者的专职化能有效搜罗信息,及时掌握舆情,为政府取得舆论的主动权;作为媒介的互联网为新闻发言人集结了海量受众,也极大拓展了新闻发布的内容;加之及时性、互动性等优势,使得网络新闻发言人能达到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足。
意义与突破
1.下情上达的有效途径
网络新闻发言人更加关注个体所表达的权利,这其中既可以是网民的个体利益,也包括网民所代表的群体利益。话语权通过网络媒介扩大了,所有与公共事务有关或无关的人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咨询、交流等方式从新闻发言人那里得到及时地回应。传统的新闻发布活动中,参与人更多强调的是新闻发言人及其所代表的政府部门与新闻界,而利益最大关系人——公众的地位有时被忽略了,公众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政府信息从决策到发布到讨论的旁观者、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非参与者。所幸的是,网络新闻发言人将打破传统新闻发布的瓶颈。
2.网民实现自我设置议程
在Web2.0时代,信息的自由流动使得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减弱,而网络媒介的议程设置生发出新的特点。议题设置权下放,设置者泛化,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在BBS、博客、网站上设置议题;议题内容多元化,网络把关人的弱化为网民营造了公共话语空间和“观点的自由市场”等等,这些新的特点满足了网民自我设置议程的要求,并通过网络新闻发言人来影响政府议程的设置。
3.实现政府与公众的直接沟通
网络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与公众面对面,互为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实现了两端连通的直接沟通方式。尽管一些公众在表达意见时的夸张、虚假等成分也容易造成新的拟态环境,但网络作为单纯的信息传输器就相对客观,误差也会减小很多。网络新闻发言人各显“招数”
(1)实名注册,负责人亲自上线
山东莒县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实名注册,亲自上线,轮流做客,与网民在线互动交流专用帖。他们事先安排主要负责人在线交流的时间,提前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进行公布,把在线互动的现场照片发布到网上,接受网友现场监督。论坛要求主要负责人针对网友提出的意见、建议和问题,能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限期答复,来不及答复的问题集中答复,要求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2)24小时回复,跨“网”作战
南京市规定,针对网络发帖,涉及单位的网络发言人原则上应该在24小时内予以回复。而且除了目前南京政府网站上开通的论坛平台,南京网络发言人还要监测人民网、西祠、天涯、新浪等论坛上涉及南京的发帖,并及时进行回复。
(3)视频面对面,上镜与考核挂钩
太原市民政信息中心网站开设视频节目《民生在线》,注重与网友的互动。信息中心工作人员首先在网站上专门设置的咨询信箱内,定期查看网友留言并进行汇总,然后根据其内容,邀请相关处室负责人在视频上详细解答,并于节目播放前3天在网上通知网友。《民生在线》至今已播出14期,期间陆续接到各种咨询信息300多条,每期平均解决15条民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及4条网友的具体提问。据悉,在信息门户网站推出视频节目是太原民政系统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一个具体行动,既为民政对象提供了新的咨询沟通渠道,也使得局机关可通过干部上镜,间接对其进行考核考评。
由于目前国家还未出台网络新闻发言人设置及管理的具体办法,各地纷纷“试水”,办法也不尽相同。这其中有些做法也引来了网民的质疑,例如有人指出回复内容有搪塞之嫌。很多网友得到的回答都是“感谢您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您的建议正在交相关部门研究处理”等套话,甚至被怀疑是系统自动回复。这种为了追求回复时效的做法是否妥当,也值得相关部门探讨。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素质要求
首先,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应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具体包括掌握各种媒介特性,善于综合利用不同的媒介为新闻发布服务;要具备新闻发布的专业知识,准确无误地将政府信息发布出去;关注网络舆情,敏锐洞察言论动态,能够积极进行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收集和提取海量、变化的信息和快速有效处理政务的能力等等。
再次,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要有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底和灵活严谨的思维,在网络发布新闻信息和政府态度时,要做到言辞表达清晰准确,逻辑缜密。这是因为网络的共享性将放大政府的一言一行,网络发言人书面表达的好坏就关系着政府的形象。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应克服有些传统新闻发言人喜欢说官话、套话、打太极的毛病,而需要了解网络语言,甚至在某种特定场合下可以用网民更能够接受的语言进行发布,以平等交流的姿态来听取大众的声音,做好民情反馈工作。
最后,政府新闻发言人要敢于负责,要用政府行动确保发言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这就意味着发言人背后支撑着一个长效的合理的运作机制,诸如政府部门应给予网络发言人一定的自主权,部门和发言人统一口径,创立联动制度来支持发言人工作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网络发言人制度的持续性,并真正起到作用。
尽管一般认为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在网络上的延伸,但网络发言人应具备的素质却不局限在技术意义延伸上。网络舆情的复杂性、信息的海量性、网络镜像的放大特点等都对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素质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少讲官话套话、避免成为信息的“二传手”,掌握政府部门的相关业务,熟悉网络的运作规律,能够准确把信息发布出去并取得最佳传播效果的发言人是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急需人才,这一制度的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
——文/周敏 谭逸丹(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