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背景:国家发改委宣布,被禁产14年的发泡餐具将在今年5月解禁。作为重要白色污染源的发泡餐具重回餐桌,引发热议。更大争议在于,媒体曝光的一份广东十家发泡餐具生产商与某律师事务所签订的合同显示,前者出资450万元“公关费”,要求由后者通过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推动发泡餐具解禁。
《燕赵都市报》发表汤嘉琛的文章:人们难以理解,曾被有关部门三次列入落后工艺或落后产品目录的发泡餐具,为何会突然“逆袭”?
发改委在解禁理由中称:发泡餐具“符合食品包装用具标准”、“可回收”、“可节约石油资源”,且“随手丢弃垃圾的行为已大幅减少”。中国塑料餐具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甚至称, 油烟净化器 空调设备它是一种“安全无害的绿色包装产品”。
我们由此可以追问:如果发泡餐具的危害性此前被夸大了,14年前出台禁令是否“误伤”了一个行业?谁该为这种“污名化”和“误伤”埋单?
同样应该追问的是:如果发泡餐具乱象依然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威胁,允许发泡餐具“合法回归”是否对公众的健康不负责任?政令的废止是否过于随意?尤其“450万元公关费”合同遭曝光,更会让大家对这其中是否有猫腻心存疑窦。
有些政策,既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又没有公开征求民意,有时凭个别领导“一拍脑袋”就出台了。这些政令因为没有经过民意发酵,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很容易遭遇阻力,甚至因漏洞百出而需要“朝令夕改”。民意不可欺,尊重真实的民意表达和社会诉求,才能实现科学决策。
小蒋随想:有段相声词——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发泡餐具从14年前“被枪毙”到如今“被重生”,有关部门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权威说法前后矛盾,而且全都振振有词,对有关部门的公信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发泡餐具起死回生有两大疑点:一是安全性,二是回收性。专家说,只要正规生产、安全使用、妥善回收,不会对人体与环境构成危害。必须指出,正规、安全、妥善,全部为前提限定条件,只要有一个环节不能满足,结果就是否定的。
可怕的现实:在被禁止的十几年里,发泡餐具从未在市场上消失,不过是转入地下生产与销售,非正规、不安全的隐患一直存在。
媒体调查显示:目前国内专业回收处理发泡餐具的企业仅剩一家,由于原材料短缺,一直开工不足。白色垃圾的产生从未间断,专业回收却“无米下锅”,“随手丢弃垃圾的行为已大幅减少”的结论从何而来?许多问题未解,有关部门却发解禁令,不服不行?
(本稿编辑: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