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还巢”里的喜相逢
朱海斌/文
现在回想起来,他那时有29岁,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魁梧的个头一米八几,是电影里标准的高大上人物形像,国字形的脸颊上驾着一副黑色边眼镜,留着又黑又密齐齐一边倒的发型,透着一股温文尔雅的美男子的风度与气质。
他名叫王卫东,1968年他响应党的号召由北京知青(“老三届”高中生)先是插队来到临椅县许庄大队务农。9年后也就是1977年调运城北郊初中和运城三中当班主任语文教师,那时初高中各两年,4年里我一直是他带过来的。毕业后就再也没联系过。时间38年。
后来得知,王老师工作整整40年,属于“四发”教师,他1948年生,1968年插队,1988年回北京,2008年退休。他在运城呆的时间和回北京工作的时间对半。因而他一有机会便称运城是他的最爱,是他的第二故乡。
前几天,三中“师生情”微信群里,一则王老师应邀“凤还巢”之行,要从北京返乡到临椅曾插队的地方的消息,让同学们在手机微信群里热闹起来,大家都争着要请他吃饭,当然我是首当其冲。
不仅如此,我还特意为他用毛笔书写了一幅“为东烙印方长在,保社丰功久用存”的精装裱大红楹联,迎接他的到来。
那天晚餐,我和我的同学在宽尚明亮幽雅的餐厅和王老师相聚,相聚的整个过程和热烈程度用“迎亲”二字也毫不夸张,王老师被围拢在饭桌中间,他身后我送的那幅大红楹联做背景衬托的格外喜庆。
40年后的王老师,除了说话稍慢少半拍外,他整个形象一点也没变,腰杆硬朗,依旧不减当年温文尔雅的美男气质。
相聚开始,王老师先是向在座的学生还有没能赶来的学生三个祝福语后,接着就是一圈的同学抢着起身为他敬酒一阵,每道菜上桌动筷子,必须王老师先请。王老师连声说:谢谢,不客气,大家请!此时有多位同学也不断向他发来手机视频,以示相见和问候,气氛热烈异常。
大家都觉得向王老师说些啥能让他开心,就说啥。说某某同学当了处级,或处级以上的大官,事业有成的;有同学做生意做到了国外,成企业家的;有闺蜜专从西安来见王老师的;还有当面向王老师爆料,我看上班里一女生紧追不舍的故事……等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这些都让王老师开怀不已。
“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也难以表达我们40余年的师生情与真诚友谊……”时间不知不觉过去,王老师以此再次向大家表示美好祝福。
两天后,大家在微信群里,惊喜地看到由王老师亲自制作好发来的两则“小年糕有声影集”。一个影集题为“三中师生情,40年余载喜相逢……”。令我们再现那天晚宴的一幕幕情景:如向老师敬酒,老师也喜气洋洋地祝福学生;美好瞬间,倾听心语,聆听往事,笑得灿烂,说的舒心,还说我书法有成……等等;还有他那些年在运城教过的其他部分学生;有的陪他在一起逛凤凰谷;有的和他一起进农家吃运城“羊肉泡馍”等,引来大家纷纷点赞。
另一则内容是王老师此次在临猗县徐庄村“凤还巢”时,与当地父老乡亲在一起的各种浓浓的一幅幅真情图画,画面数十张不停滚动中,伴有“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歌曲,此歌曲将我们一起带到更自信,更自豪和共享幸福的新时代……
王老师在群里感言道:此次回山西,见到了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也见到了毕业多年的学生,他们都非常热情,纯朴,善良,厚道,朴实,多么好的民俗啊!使我深深受到这种民风的熏陶和感染。难怪《人说山西好风光》百听不厌。我去的城镇,乡村宁静,民风纯朴,实在太美了。所以我爱我的第二故乡——山西临猗徐庄大队。
(本稿编辑:时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