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也是文化建设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绩的一年。各地各部门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把文化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出台一系列决策部署,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
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作风,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文化行业协会建设,在优化行政管理的同时加强了过程管理与事后监督。落实和强化对转制国有文艺院团的政策扶持,建立健全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完成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3388家。国家艺术基金正式启动,为引导文艺创作搭建了新平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稳步推进,目前共成立省级文管办30个、市县两级1766个,省级综合执法机构10个、市县两级2875个,市县执法人员编制总数32089人。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规模不断扩大。如河北农村地区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文化类社会组织达1万多个,湖北有40多家民办非营利文化机构。
二、文艺创作生产更加繁荣
着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成功节俭举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节约资金5000万元,展演133台国内外优秀剧目、647件优秀美术作品,观众人次达60余万,演交会签约金额9亿元,规模效果超过往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推出15台重点资助剧目,优秀保留剧目获奖作品巡演1000多场、观众80多万人次,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展出作品3200件、观众150多万人次。中直院团开展“三下乡”慰问演出80场、受众30多万,“高雅艺术进校园”演出237场,近40万高校师生受惠。生产故事影片638部,国产影片票房127.67亿元,同比增长54.32%,市场份额达58.65%。全年新增47亿票房中,国产影片贡献率达95.7%。实施影视动画精品工程、“记录中国”工程,组织“中国梦”主题动画片纪录片项目,涌现出一批根植传统文化、紧扣时代脉搏的国产原创节目。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实施各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继博物馆之后,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面实现免费开放,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2843个市县中心和29555个乡镇(街道)、60.2万个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在全国33家省馆、374家市馆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实施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提升工程,12个省份提前完成“十二五”村村通、8个省份基本实现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800多万场。启动国家应急广播工程建设,完善农家书屋长效管理机制。文化志愿服务成效明显,大地情深系列活动和春雨工程实施项目130多个、举办活动382场,受益群众近百万人次。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进展顺利,第一批31个创建城市和45个示范项目通过验收。北京朝阳、上海徐汇、安徽马鞍山、长沙、重庆渝中等地建成10分钟或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青岛创立“文化超市”,浙江衢州打造流动文化加油站,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不断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2万亿,比上年增长15%以上。深圳文博会总成交额达1665.02亿元,增长15.99%。实施国家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手机(移动终端)动漫标准示范应用推广工程、数字内容动漫游戏高技术服务业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启动国家动漫产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项目。推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制定西部鼓励类产业指导目录,推动出台动漫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并启动实施成长型小微企业、创意创业人才等扶持计划,不断改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如北京推出文化消费惠民卡鼓励居民文化消费,贵州实施促进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三个一工程”,大连、南京打造文化投融资平台。
五、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出台《文化市场行政审批建设示范标准》《娱乐场所管理办法》《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内容自审管理办法》等规章,筹建文化娱乐、艺术品等全国性行业协会,指导演出、互联网上网服务等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艺术品市场管理,在陕西等6省(市)开展鉴定管理试点。调整互联网上网服务市场准入政策,引导上网服务企业转型升级,辽宁、江苏、山东、河南、湖北、贵州、新疆等地将上网服务行业和娱乐行业营业税由20%调整为5%。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在黑龙江等7省(市)开展试点,实现了执法与审批、地方和中央的数据交换。加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岗位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和执法水平。
六、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加强
首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启动,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3处,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到4295处。完成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库区文物抢救保护项目蓄水前验收,开展南沙海域水下考古和执法巡查。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配套法规规章不断健全,保护名录体系不断完善,分类保护全面推进。山西等13个省(区、市)及大连、宁波、厦门等计划单列市出台非遗保护条例。启动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制定10项业务标准,确定50个试点项目。开展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第八个“文化遗产日”等宣传展示活动,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不断提升。珠算项目成功申遗,成为我国第38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七、对外及对港澳台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
在中俄、中美、中欧等近20个多边和双边政府合作机制框架下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文化外交层级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显著,影响不断扩大。“欢乐春节”活动在99个国家和地区的251个城市举办,涉及项目385个,有29个省(区、市)参与,在世界范围再次掀起“中国热”。成功举办了亚洲艺术节、中国文化聚焦、上海国际艺术节、相约北京、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等品牌活动。在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建设孔子学院440所、孔子课堂646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达到14个。对港澳台文化工作深入开展,“艺海流金”、“濠江明月夜”、“情系”系列老品牌和“中秋灯会”、“艺传两岸”等新活动交相辉映,进一步增进了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八、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
对各地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情况进行年度检查,推动解决制约建立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点、难点问题。据10省市抽测结果,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上升为32.7%。进一步推进基层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约13.3亿元,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近5万个。继续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和队伍建设,培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800多名,举办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推动了体育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改革创新“全民
健身日”活动形式,集中办好科学健身指导、青少年阳光体育、老年人快乐健身、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以及奥运体育文化六大板块活动,举办全国第二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和全国优秀广场操舞评选展示活动,推动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发展。打造以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为代表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特色品牌。继续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目前国家级布局城市49个、省级布局城市74个、试点县3个,吸引了270多万名学生参加。巩固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扎实推进里约奥运会和索契冬奥会备战参赛工作,成功节俭举办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全面展现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创造了一批可喜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