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业界论坛 新闻学院 本站公告 招贤纳士 会员查询 证件查询 访客留言 信 访 台  
  业界论坛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部署打击网络谣言
新闻出版总署:“无证记者”不一定是
当代微博将颠覆传统营销
什么是真记者?什么是假记者?什么是
为什么新闻界看上去比法律界团结?
网络新闻发言人 搭建沟通新桥梁
微博客:发现新闻与发布新闻的新途径
中国报业集团化运作模式研究
目睹十年新闻界之怪现状:部级记者与
  联系我们

 

 

   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社会;

 

   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联系信箱:ddsbzzs@163.com

 首页  都市扫描
西安大明宫遗址:从没落走向重生
发布时间:2010/5/29

图为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西安大明宫案例馆。展馆以大明宫主殿———含元殿西翼的栖凤阁为蓝本。 郭长耀/摄影

      夯土、打路基、铺地砖……工人李汉和其他工友正在这3.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忙碌着。

  这是5月7日的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仍处于工匠的雕琢之中。随处可见挖掘的痕迹以及尘土飞扬的大坑,黄沙弥漫中,古建筑檐角飞扬,昭示着建成之后的风华。

  初见全貌———大明宫遗址改造办公室这样形容目前遗址公园修建的进度。

  丹凤门、东宫墙等遗址保护主体工程已完工,宫殿区、宫苑区的主园路及支园路施工正在进行,7000多株树木已安家。

  今年10月1日,大明宫遗址公园将对外开放,而周边遗址区的改造,仍旧会继续进行。

  2008年8月,西安大明宫遗址区保护展示项目入选“城市最佳实践区参展案例”,成为上海世博会唯一的大遗址保护案例。

  昔日的唐代行宫,已是西安的城中村、棚户区聚集地,要让它重生为一座人文生态实践区,从没落重返辉煌,这中间有多远的距离?

  大遗址上的城市

  盛唐的遗迹天然地存在于一片市井小巷或仓库厂房之间

  就在3年前,俯瞰西安市的全貌,还不能清晰地将大明宫遗址从城市中划分出来。

  更准确地说,在老西安人的眼里,遗址区等同于城中村、棚户区,它的代名词就是“脏乱差”。

  “50年代建起的平房,顶棚补丁一大片,不知补了多少次还在漏雨,狭窄的巷子勉强能过一辆三轮车。冬天里方便要去公厕,冷风嗖嗖的。夏天光着膀子排队接自来水。”在遗址区生活了20多年的李春华还记得昔日生活的不便。

  那时,盛唐的遗迹天然地存在于一片市井小巷或仓库厂房之间,不与城隔离开来,混乱残破的外观下,只有被圈起的土台残迹,隐秘地显示着昔日大明宫作为在唐王朝行政中心的功用。

  高本宪把这种状况称之为“城市里的大遗址”———遗址之上已形成新的城市居住区,居住区域内即是遗址的范围。这位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改造区文物局总工程师,讲述了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唐末,大明宫毁为废墟,古文明的魂魄被深埋于地下,只留下部分遗址遗迹。清朝以后,大明宫地区一直人烟稀少,北梢门外,荒野一片,常有狐狼出没。近现代时期,废墟之上,新的聚居地形成。而西安城市化的进程越过了这片土地,遗址周边高楼林立,遗址上却布满了城中村和棚户区。再加上数十年中经历了两次大的房屋自改自建,此处街道狭窄,房屋拥挤。

  让高本宪头痛的是,居住环境的复杂,加上居民私拉乱建,使得遗址区内的遗址保护工作难以开展。“经常要与相关部门一起去拆除村民私搭乱建的棚户,给他们讲遗址保护的道理。”高本宪说。

  1400亿用于遗址保护

  遗址保护区将成为西安最具城市魅力的城市新区

  变化发生在2007年9月。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决定进行大明宫遗址保护及周边环境改造工程(共19.16平方公里),计划5年完成,总投资1400亿元。其中,要用3年时间投入120亿元打造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即唐大明宫所在范围,3.5平方公里),复原唐时大明宫部分景观。

  今年10月1日,这个遗址公园将对外开放,大明宫的命运也将随之发生改变,而遗址周边地区也将换新颜。

  即便是面对拆迁、资金、文保等种种难题,大明宫遗址改造区办公室策划推广局副局长葛超依旧认为,为了保护遗址区,同时解决遗址上160万平米的棚户区、17个城中村居民的生活问题,改变势在必行。

  西安市政府关于未来的规划是:大明宫遗址保护区将成为西安市最具城市魅力、最适合人居的城市新区。同时,规划建设文化旅游区、商贸服务区、商务核心区、改造示范区、中央居住区、集中安置区等六个功能区。

  “遗址区改造了,公园建起,周边的土地、城市资产将大幅升值,仅其升值部分就足以盘活总投资,甚至可以反哺遗址公园的修建和改造工程的实施。”葛超说。

  用遗址保护来带动城市改造,以城市改造推动遗址保护,建设西安市最佳人文生态实践区。这似乎是西安市官员津津乐道的遗址保护的新模式。

  “我现在最关心的是,遗址公园带来的好处老百姓能不能分享?”出租车司机王伟说,面对政府的宏大叙事,他更希望有些实际的改变。

  10万人的大拆迁

  160万平方米棚户区和17个城中村将得到改造

  杨立志约走了15分钟,才步行到离家最近的超市。而半年前,他下楼买菜,只需5分钟就可到达附近城中村的菜市场。

  “价格低得多。”在这个遗址区一栋家属楼64岁的看门人看来,省钱是王道。那个让他怀念的菜市场,因大明宫遗址改造工程的实施,与城中村、棚户区一起消失了。“想不着遗址公园建好了会带来啥。”对于他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是铺天盖地的拆与建。

  李春华曾经在遗址区做点小买卖,老伴在附近的工厂做工。她已拿到了一笔安置过渡款,并选择了房屋安置的形式。她将在不久后入住大明宫遗址区的拆迁安置项目“泰和居”,水电设施齐全,这里承担着遗址区内6000多户约1.2万人的安置。另有一个已动工的安置项目是“八府庄园”,承担八府庄村900多户家庭,以及遗址区内棚户区、含元殿村等居民聚居点的拆迁安置。

  大明宫19.16平方公里遗址区穿过的,是未央、莲湖、新城三区。与李春华命运相仿的还有160万平方米棚户区和17个城中村中的10万居民,他们共同的生活问题将在此次改造中得到解决。

  在大明宫遗址改造区办公室的周冰看来,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把遗址区的居民迁移安置在现代化的文明社区,帮他们改善了生活环境,同时,实现了保护遗址才能对遗址进行深入发掘的目标。”

  文保与商业的十字路口

  “以前是围起来,现在是踩上去,怎么保护遗址?”

  遗址区改造的目的之一是保护遗址,让高本宪担忧的是,对于遗址保护来说,遗址公园如何建设以及运营将是一个难以回避的挑战。

  迄今为止,大明宫遗址公园仍处于建设中,这些正在进行的夯土、打路基等施工都可能会对遗迹保护造成干扰。而一旦公园向公众开放,人流量增多,遗迹保护与考古又会面临新困境。“以前是围起来,现在是踩上去,怎么保护?”杨立志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大明宫遗址公园也并非是所有遗址都免费对外开放。“为了控制人流量,保护遗址,约1/3的景观将收取门票。”葛超说。

  西安市政府官员及部分文保专家中似乎流行着一种新思维:如果保护方式过于保密、神秘、专家化而非平民化,离老百姓生活过远或彻底与百姓隔绝开来,反倒是一种消极的防御式保护。

  “但对于大遗址到底应该怎样保护,并没有成型的理论,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但是考古遗址公园的定位要清晰,保护要到位,因为遗址是不可再生的。”高本宪说。

  而市民孙博扬更担忧的是,政府改造大明宫遗址区的行为可能是“借文化之名炒地皮”,他担心这种行为只会使西安房价日益远离普通市民的承受范围。资料显示,大明宫遗址区改造时该地区房价3500元/平米;保护项目开始后,房价已达4000-5200元/平米。

  抛开这些疑问,关于大明宫遗址改造项目的共识是,除了秦始皇兵马俑,西安这个旅游城市从此可能会再多一张向外推介的名片。

                                                                                         ——《新京报》记者 朱柳笛

  ■ 访谈“遗址公园旅游考古相结合”

  新京报:修建遗址公园分为几个步骤?

  刘磊(世博会西安案例馆常务副馆长):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周期为5年。2007年至2008年,完成拆迁,建设基础设施;2009年至2010年,建成开放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2011年到2012年,全面完成遗址区保护改造。

  新京报:如何处理文保与城建的关系?

  刘磊:目前大明宫考古仍在进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将继续。为了文保而封闭遗址,对城市建设来说不现实,考古工作也可部分对游客开放,也是向游客宣传大明宫历史价值的好方法,更有利于遗址的保护。

  遗址公园的一部分将免费开放,包括一些园林和景点。其他部分可能收费,这些大多是文保价值很高、考古工作正在进行的地方。

  新京报:如何保证可持续?

  刘磊:成立了西安曲江大明宫投资有限公司,承担19.16平方公里改造项目的招商、基建、开发和经营管理,采用投融资方式,保障遗址公园建设。

                                                                                ——《新京报》记者 贾鹏

 

请您发表评论,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本网站留言评论经过审核后才能显示,敬请广大网友予以谅解。谢谢!)
网友名称: *
评论内容: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记协网
中国作家出版社
国务院新闻办
北京文化出版社
人民网
中国新闻出版网
国家广电总局
华时网
央视网
河东吟者-时雨
光明网
中国报道网
中国经济网
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台湾网
香港新闻网
中国作家网
国际在线
香港政府一站通
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用户登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昌110041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字第23224号 

 单位《当代时报》杂志社 《法治观察》编辑部 《良知》杂志编辑部   中国作家出版社    北京文化出版社    北京华夏时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当代新闻网(2010-2024)欢迎转载·欢迎加盟 ◎ ◎ ◎ 电子信箱:ddsbzzs@163.com     bjwhcbs@qq.com 

 我们的理念: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现实;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