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源头在哪里?
——汉字研究专家王殿卿《汉字研究》带你了解汉字发展历程
嵩山坳
汉字的源头,亦是文化之源、文明之源、文宗之源。如果人类历史上没有汉字的出现,那么历史和今天都无法想象,明天也无法延续。汉字的出现和演变,浓缩了中国文化的历史,承载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宇宙、人生、自然、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了解过程。汉字是中国人心灵上绽放的花朵,是中国人聪明智慧的造化。
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字;凡是有中国字的地方,就有中国心。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源,是中华文明之母,是祖先留给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近日,《河南法制报》原副总编王殿卿新著《汉字研究》一书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对数百个汉字的溯源和考证,较为系统、科学地展现了汉字的发展过程。
《汉字研究》一书选取了137个常用字,加上附录共400多个汉字进行研究。以《说文解字》为依托,从“六书”入手,以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各种字形为依据,探索了汉字形、音、义三要素的起源、演变和发展。
该书也对汉字是表意文字提出了新的见解。作者认为:“汉字是世界硕果仅存的表意文字,即使是表示读音的声符,也或少或多,甚至全方位起着表达字义的作用。传统的文字学,将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汉字定性为形声字,把声符纯粹看作读音,这有背于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质。人云亦云,陈陈相因,久而久之,把汉字这一特点,弄得不为人知,鲜为人知或未被重视,从而辜负了古人造字时的巧妙构思和良苦用心,放弃了深入掌握字形、字义的一条通途和捷径。”
王殿卿,20世纪60年代就读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师承于我国著名文字学家于安澜教授。后从事教育、新闻、出版四十余年。历任《河南商报》、《河南法制报》、《中州今古》、《公民与法》等报纸、杂志编辑部主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主编、副编审、编审等职。
退休后,他被郑州大学等河南省内的十余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主讲中国文字学,深受师生欢迎。近些年来,还在各种报刊、杂志和网站发表汉字考证文稿三百余篇。201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其汉字研究专著《水文字研究》一书,并获得2014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本稿编辑:弘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