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业界论坛 新闻学院 本站公告 招贤纳士 会员查询 证件查询 访客留言 信 访 台  
  业界论坛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部署打击网络谣言
新闻出版总署:“无证记者”不一定是
当代微博将颠覆传统营销
什么是真记者?什么是假记者?什么是
为什么新闻界看上去比法律界团结?
网络新闻发言人 搭建沟通新桥梁
微博客:发现新闻与发布新闻的新途径
中国报业集团化运作模式研究
目睹十年新闻界之怪现状:部级记者与
  联系我们

 

 

   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社会;

 

   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联系信箱:ddsbzzs@163.com

 首页  倾诉家园
张仕芳:寻找伟人的足迹(散文)
发布时间:2022/5/31


阳春三月中旬,正是小山村如诗如画的季节。湛蓝的天空白云如丝絮般游走。六十四年前伟人曾在这里留下了他的足迹,六十四年后我专程来到这里寻找他的身影,当我一踏上这块神圣的红色土地,六十四年前的旧貌早已换了新颜,城乡一体化让我分不清哪里是城市,哪里是乡村,便感觉到了天上人间。然而我的耳边却时时响起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那首著名民歌《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眼前仿佛处处都能见到毛主席的身影,毛主席的话题在当地依然是热门话题,不管环境怎么变,人们热爱毛主席的那份深厚感情却始终没有变。于是我便决定根据小山村当年那段感人至深的真实历史事件,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的巨大变化,采写一篇文章,作为献礼篇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当县委外宣办李主任陪同我出现在村口时,看见两个小孩蹦蹦跳跳地行走在田间小道上,口中唱着新编儿歌:

麦苗青,菜花黄,

毛主席来到咱农庄。

村庄从此有故事,

奶奶讲过妈妈讲。

故事充满浓浓情,

深情厚意永不忘。

树吐绿,花飘香,

绿水涌出新希望。

……

一处富于田园诗情的农家小院掩蔽在一片茂密的翠竹之中,李主任告诉我,这儿便是肖大妈的家。我走近小院,举目展望眼前这幢虽然简陋,却很有特色的农家小院,双扇大门上贴着一幅对联,左联是翻身不忘共产党,右联是幸福不忘毛主席,横联是饮水思源。大门旁边的墙壁上镶着一块大理石板,上面刻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下面立着一块三尺高的石碑,石碑上有如下一段文字:“当年毛主席曾经视察过这个小院……”

我看完碑文,在一阵狗叫声中,一位很精神的老太太快步走了出来。

李主任向我介绍说:“这就是你要采访的肖大妈,年过八旬了,看上去还像六七十岁的人呢!”他随即迎上去叫了一声:“肖大妈!”

肖大妈高兴的说:“李主任,你又来看我来啦!”她望着眼前陌生的我问道:“这位女同志是——?”

李主任介绍说:“这位是北京来的女作家,专程前来采访你老人家,决定根据当年毛主席视察你们红光社,以及这个小院那段感人至深的真实历史事件,采写一篇文章呢!”

我上前拉着老太太的手,激动地说:“大妈您好,非常高兴见到您!”

肖大妈笑容可掬地:“欢迎你这位从首都来的客人啊!”

李主任对我说:“我把你带给肖大妈了,你就慢慢采访她,下午我再来接你回县城宾馆。”

肖大妈阻拦李主任说:“吃了午饭再走,我给你和北京来的这位客人做一顿地地道道的农家饭!”

李主任说:“谢谢大妈,我回单位还有要事处理,您就代表县里把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接待好就行了哈!”说完便转身离去。

肖大妈跟李主任打过招呼,便笑容满面地将我迎进小院里。

院内有不少绿树花草,地面收拾得干干净净,墙壁上挂着一串串红辣椒、玉米、大蒜等农作物,墙角落里整整齐齐地堆放着锄头、犁头、背篼、簸箕、风车等农具。

肖大妈笑容满面地将我迎进客厅,沏上茶水,随即又端来花生、核桃、瓜子。

我趁肖大妈端茶递水之际,从容地打量客厅。客厅正面挂着一个镜框,镜框里放着一幅经过翻拍放大的黑白照片,照片正中是毛主席,两边是一对男女青年,前面站着一个小男孩。

我正要向肖大妈发问,她却赶紧作了介绍说:“这张照片中间是毛主席,左边是我丈夫,右边是我,前面这小孩子是我们的儿子。这张珍贵的照片是我们家的传家之宝,珍藏了整整六十四年啦!”

肖大妈脸上充满了幸福的微笑,眼眶里溢满了幸福的泪水。

肖大妈站起身走到全家福前,用手指着照片向我一一介绍说:“这老汉是我老伴,也就是当年我们农业合作社的社长,我是副社长。老伴十年前抛开我一个人找毛主席去了,临死断气的最后一句话说他要去找毛主席呢!这个中年汉子是我大儿子,也就是当年站在毛主席身边的那个小孩子。这是我大媳妇和她们一家子,这是我二儿子二媳妇一家子,这是大闺女一家子,这是二闺女一家子,儿孙满堂,人多力量大哟!平常各自在一边生活,缝年过节聚在一起奏热闹,要坐好几桌呢!”

肖大妈言语中充满了自豪并带有几分幽默。

我问:“大妈,您跟哪个儿女生活?”

肖大妈说:“儿女们的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个个都孝顺得很,都想把我接过去瞻养,但我哪个都不跟,一个人生活多自在!哪一天实在动不得了,便去养老院,尽量不给孩子们添麻烦。”

我惊讶地问道:“啊,村儿里还办了养老院?”

肖大妈说:“早就有了。”

我说:“大妈是一个很想得开的人,以这种方式安度晚年可供其他老人借鉴。”

之后我又跟在肖大妈身后出现在村里的田间地头,展目四望,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油菜地和麦地。

村民们兴高采烈地在各自的承包地里劳动,呈现出一幅美好、幸福、轻松、和谐的油画图。

我赶紧从包里取出照相机,拍下一张又一张带着肖大妈关系的照片。

一位在麦地锄草的姑娘大声地唱起了民歌《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

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

毛主席来到咱农庄,

千家万户齐欢笑呀,

好像那春雷响四方。

毛主席关心咱,

又问吃来又问穿,

家里地里全问遍呀,

还问咱农校办没办。

主席的话儿详又详,

说得咱心里亮堂堂,

主席对咱微微笑呀,

劳动的热情高万丈。

隆里格隆,

嗨哟—嗨哟嗨,

主席的话儿详又详,

说得咱心里亮堂堂,

主席对咱微微笑呀,

劳动的热情高万丈。

我陶醉在这首动听的民歌之中。

肖大妈动情地说:“六十四年前,我们社里家家户户的墙壁上贴的是毛主席的像,村儿里到处都是毛主席万岁的标语,大家碰到一起说的是毛主席,在田间地头劳动议的是毛主席,端碗吃饭时也谈的是毛主席,上床睡觉也想的是毛主席。

有一天我们全社男女社员也是在这些地里干活,正当大家异口同声谈论毛主席的时候,我们日思夜想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却像做梦一样突然出现在我们站的这个地方,只见他老人家在随从陪同下,踏着田坎小路,风尘仆仆、神采奕奕朝我们走来,正在地里劳动的男女社员们发现了毛主席,高呼着毛主席万岁,从四面八方朝毛主席奔过来。

毛主席频频挥动右手向我们打招呼:‘社员同志们好!社员同志们辛苦了!’劳动人群齐声叫喊:‘毛主席好,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上前与我和社里几位负责人一一握了手,和蔼可亲地询问了社里的生产情况以及社员们的生活情况,最后又到我家小院与社员们亲切座谈,问寒问暖……”     

肖大妈从幸福的回忆中回过神来,早已热泪盈眶。

我受到肖大妈的情绪影响,亦泪流满面。

回到肖大妈家,一边观看她家小院,一边听她继续讲述小院的故事。

肖大妈说:“当年毛主席他老人家逝世后,我和老伴便在这个小院里为毛主席设了灵堂,一连为毛主席守了三天三夜的灵。灵堂停留了好几个月,后来在有关部门干预下才极不情愿地拆除。”

我感慨地说:“你们这一家子,对毛主席的感情太深厚了!”

肖大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村里也迅速翻开了新的一页,全村人民也包括我那四个孩子在内,都走上了经商做买卖的致富道路,而且都很快发了财。八十年代中期全国上下掀起一股修建私宅的高潮,村儿里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楼,我那几个孩子也不例外地要动手将小院推倒重建,但遭到我和老伴的坚决反对,我们老俩口子把这座小院视为比生命都还重要,毛主席当年坐过的椅子、凳子、桌子,孩子们不小心碰重了都要挨一顿训骂。毛主席端过的碗更是视为珍宝,谁都不许动一下。”

我哈哈大笑起来。

肖大妈说:“后来县委县政府把这个小院列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和政府机关几乎每月都要要来我这个小院搞活动。哦,我忘了告诉你,明天上午幸福小学的少先队员要来这里搞活动呢!”

我说:“太好了!我也正好与小朋友们一道,再一次接受您老人家的爱国主义教育呢!”

晚上回到宾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爬起来靠在床头上,沉思良久,然后起身下床,披上衣服走到窗边,伸手拉开窗帘凝视夜空,一轮如银似玉的圆月悬挂中天。我转过身来,信步走到写字桌旁,伸手打开台灯,打开手提电脑,快速地敲打起来,一鼓作气完成了这篇文章。文章结尾处是这样写的:自从毛主席到来这里的那个傍晚起,人人都沉浸在幸福和兴奋之中。有幸见到伟大领袖的人骄傲而激动地向人们诉说每一个细节,错过机会的后悔不迭。人人争相和握过毛主席手的人握手。人们长时间地回味、追寻和领会伟大领袖的每一个动作、神态,说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走过的每一个角落留下的每一个脚印。人们筹划着,要在毛主席下车的地方修一个“幸福门”;把毛主席走过的机耕道修成“幸福路”,路两旁植柏树;修一座纪念馆;建一座“幸福亭”;毛主席下过的田取名“幸福田”;他跨过的沟上建一座“幸福桥”;根据他的指示新建的小学取名“幸福小学”;见过他的六名小孩成了“幸福娃”。把毛主席栽的树取名“幸福树”,把毛主席路过的菜园改成花园,叫“幸福花园”……

作者简介:张仕芳,笔名芳草。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影视家协会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北京微电影产业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发表和出版各类题材的文学作品二百多万字,其中多篇部搬上了银幕。其中中篇小说《丐儿传奇》荣获《今古传奇》杂志2015年度全国优秀小说一等奖,长篇小说《扬雄外传》荣获第三届河北文学艺术彩凤奖二等奖,编剧创作的电影《远山在呼唤》荣获21届河北省影视文艺奔马奖电影类一等奖,《巴山女红军》荣获第八届四川省巴蜀文艺奖电影类铜奖,微电影《巴山绝恋》荣获第八届亚州微电影盛典优秀作品奖,《红色的记忆》荣获第四届刺玫瑰国际微电影节十佳作品奖、微电影《小莲》荣获第四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优秀作品奖。

(本稿编辑:时雨)     

请您发表评论,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本网站留言评论经过审核后才能显示,敬请广大网友予以谅解。谢谢!)
网友名称: *
评论内容: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记协网
中国作家出版社
国务院新闻办
北京文化出版社
人民网
中国新闻出版网
国家广电总局
华时网
央视网
河东吟者-时雨
光明网
中国报道网
中国经济网
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台湾网
香港新闻网
中国作家网
国际在线
香港政府一站通
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用户登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昌110041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字第23224号 

 单位《当代时报》杂志社 《法治观察》编辑部 《良知》杂志编辑部   中国作家出版社    北京文化出版社    北京华夏时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当代新闻网(2010-2024)欢迎转载·欢迎加盟 ◎ ◎ ◎ 电子信箱:ddsbzzs@163.com     bjwhcbs@qq.com 

 我们的理念: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现实;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