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业界论坛 新闻学院 本站公告 招贤纳士 会员查询 证件查询 访客留言 信 访 台  
  业界论坛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部署打击网络谣言
新闻出版总署:“无证记者”不一定是
当代微博将颠覆传统营销
什么是真记者?什么是假记者?什么是
为什么新闻界看上去比法律界团结?
网络新闻发言人 搭建沟通新桥梁
微博客:发现新闻与发布新闻的新途径
中国报业集团化运作模式研究
目睹十年新闻界之怪现状:部级记者与
  联系我们

 

 

   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社会;

 

   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联系信箱:ddsbzzs@163.com

 首页  东方诗报
时雨:潮声与花笺——论倪健民《七绝·半岛春讯》一诗中的等待美学
发布时间:2025/5/2


潮声与花笺

——论倪健民《七绝·半岛春讯》一诗中的等待美学

时雨/文

当料峭春风掠过半岛的礁岩,海潮在月色中酝酿着诗的平仄,我们忽然惊觉:在这个被速度裹挟的时代,那些吟咏春天的诗句,依然能叩响现代人内心最澄明的回音。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会长倪健民先生的《七绝·半岛春讯》,恰似一笺被潮声浸润的花笺,为浮躁的都市生活捎来了一缕带着咸味的诗意。这首仅二十八字的小令,以传统诗词的凝练笔法,构筑了一个动静相宜的审美空间,让奔波的心灵得以在诗行间小憩。

细品此诗,但见“谡谡”风涛与“迢迢”海月相映成趣,案头花笺与待奏玉箫遥相呼应。倪先生以文人特有的敏感,将半岛春夜的悸动与书斋的静思熔于一炉,在尺幅之间展现出宏阔的意境空间。今不揣浅陋,试从意象组合、情感节奏、文化隐喻等维度,解读这首小诗所蕴含的美学密码。

该诗全文如下:

  半岛春讯

谡谡风涛渐起潮,

山窗海月夜迢迢。

案头几许春消息,

但捧花笺待玉箫。

倪健民先生的《半岛春讯》以二十八字构筑了一个动静交织的抒情世界,将半岛春夜的悸动与书斋的静候巧妙融合,展现了东方诗歌特有的含蓄美学。这首七绝如同一幅水墨小品,在看似简淡的笔触下,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层次与文化密码。

首句“谡谡风涛渐起潮”以拟声词“谡谡”开篇,立即在读者耳畔唤起海浪拍岸的声响。这种声音意象的运用,不仅营造出半岛特有的地理氛围,更暗示着某种不可阻挡的力量正在积聚。“渐起潮”三字,既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也可视为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那是一种逐渐高涨的期待与不安的混合体。值得注意的是,“谡谡”一词出自《诗经·小雅·蓼萧》“谡谡其风”,诗人借此古雅词汇,为全诗奠定了典雅基调,同时将个人感受与经典传统悄然连接。

次句“山窗海月夜迢迢”转入视觉描写,构建了一个极具空间感的画面。“山窗”表明诗人所处位置——依山而居的书斋;“海月”则延伸视线至远方,形成山、窗、海、月的垂直构图。这种由近及远的空间展开,恰似传统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将不同距离的景物纳入同一视野。“夜迢迢”既指春夜漫长,也暗含等待的焦灼,与首句的“渐起潮”形成情绪上的呼应。诗人通过短短七字,完成了从听觉到视觉、从动态到静态的感官转换,展现出高超的语言控制力。

第三句“案头几许春消息”将焦点从宏大的自然景象收束至私密的书桌空间。“几许”一词的疑问语气,透露出诗人对春天信息的渴求与不确定。这里的“春”既是自然季节,也可理解为某种人生境遇或精神状态的转机。案头作为文人日常生活的中心,堆积着书籍、信笺与笔墨,此刻却成为感知春天脉搏的敏感地带。诗人不直接描写春景,而是通过“春消息”这一含蓄表达,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体现了中国诗歌“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美学追求。

结句“但捧花笺待玉箫”是全诗的情感凝聚点。“花笺”作为书写工具,象征着诗意的表达与传递;“玉箫”则让人联想到弄玉吹箫的典故,暗示着某种超越性的精神交流或知音相遇。一个“待”字,将前三句积累的动势转化为静止的姿态,形成强烈的戏剧性张力——外界风涛涌动、春讯将至,而诗人却选择以静制动,以优雅的等待姿态面对变化。这种“动中取静”的哲学,正是中国传统文人应对世事变迁的典型态度。

《半岛春讯》的艺术魅力在于其完美的平衡感。诗歌在声音与画面、动与静、外与内、自然与人文之间建立了精妙的对称关系。诗人以半岛春夜为背景,却不着重于描绘具体景色,而是捕捉这个特殊时空中的精神颤动。那渐渐涌起的潮声,迢迢夜月下的山窗,案头隐约的春讯,最终都凝结为“捧花笺待玉箫”这一极具仪式感的姿态。这种等待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美学选择,蕴含着对美好事物必将到来的笃定,以及对相遇时刻的诗意想象。

从更深层次看,倪健民通过这首诗探讨了传统文人在现代社会的精神处境。半岛的地理位置——陆地伸向海洋的过渡地带,恰似传统文化面对现代性冲击的隐喻。诗中的“风涛”可以理解为时代变革的浪潮,而诗人选择在山窗内静候春讯的姿态,则展现了一种既不抗拒变化,又不随波逐流的文化立场。“花笺”与“玉箫”作为传统文化符号,在此并非怀旧的对象,而是精神交流的媒介,指向未来可能的美学重逢。

《半岛春讯》的现代性恰恰体现在它对古典形式的娴熟运用中。诗人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的创新,而是通过精炼的传统语汇和意象组合,表达了当代人共通的情感体验——在变革时代的浪潮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期待。这种将个人感受融入文化传统的写作方式,使得这首七绝既古雅又新鲜,既含蓄又深刻。

倪健民先生的这首小诗证明,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表现力。通过精准的意象选择、巧妙的空间构建和含蓄的情感表达,《半岛春讯》成功地将一次半岛春夜的体验,升华为关于等待、希望与文化坚守的普遍思考。在谡谡风涛与静静花笺之间,诗人找到了那个微妙的平衡点,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诗歌传统在现代语境下的鲜活生命力

                             ——2025429

 

请您发表评论,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本网站留言评论经过审核后才能显示,敬请广大网友予以谅解。谢谢!)
网友名称: *
评论内容: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记协网
中国作家出版社
国务院新闻办
北京文化出版社
人民网
中国新闻出版网
国家广电总局
华时网
央视网
河东吟者-时雨
光明网
中国报道网
中国经济网
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台湾网
香港新闻网
中国作家网
国际在线
香港政府一站通
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用户登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昌110041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字第23224号 

 单位《当代时报》杂志社 《法治观察》编辑部 《良知》杂志编辑部   中国作家出版社    北京文化出版社    北京华夏时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当代新闻网(2010-2025)欢迎转载·欢迎加盟 ◎ ◎ ◎ 电子信箱:ddsbzzs@163.com     bjwhcbs@qq.com 

 我们的理念: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现实;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