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白彤霞西湖留影)
以淡墨写浓情
——论白彤霞《雾中西湖·旧地重游》一诗细腻而深邃的精神世界
文/时雨
白彤霞,字云鹤,笔名横空一雁。自幼酷爱诗词,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退休前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工作期间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屡获科技进步奖。虽专研科学,却始终倾心文艺,尤擅诗词创作与戏曲评论。曾任北京诗词学会理事、海淀区诗词吟诵学会理事、中关村诗社副社长。
有幸与白大姐这位“理苑才女”因诗结谊,相识多年,素为文友。近日拜读其七言绝句《雾中西湖·旧地重游》”一诗,颇有感触,故不揣浅陋,试作评析,以志雅怀。
《雾中西湖·旧地重游》
柳岸朦胧藏翠色,
烟波渺渺隐行舟。
孤山脚下孤独客,
残雪初融意未休。
这首诗短短四句,但信息量很大。诗人白彤霞以洗练的笔触、朦胧的意境和含蓄深沉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冬末春初、雾气缭绕的西子画卷,更在景语中寄托了丰富的人生感怀,展现了一个退休干部细腻而深邃的精神世界。
首句“柳岸朦胧藏翠色”,开篇即点题中之“雾”。“朦胧”二字奠定了全诗基调,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一个“藏”字用得极妙,既写出了雾气对春意(翠色)的遮掩,又暗示了春机在朦胧之下蓄势待发的生命力。
次句“烟波渺渺隐行舟”,视线由近及远推向湖面,营造出一种空间纵深感。“渺渺”与“朦胧”呼应,强化了空间的辽远感和视觉的模糊感。“隐行舟”则赋予了画面动态感和神秘感,一叶扁舟若隐若现,如同人生旅途中的行者,在茫茫世海中穿行。
这两句以淡墨轻染,不着重彩,却层次分明(柳岸-烟波-行舟),极富水墨画的韵味,精准捕捉了雾中西湖特有的空灵与静谧之美,同时展现出诗意的朦胧之美与景物的层次感。
第三句“孤山脚下孤独客”,笔锋陡转,由景及人。地点“孤山脚下”本身便带有一种清冷、孤高的文化象征意味(历史上与林和靖等隐士相关)。“孤独客”三字,尤其是“孤”字的重复使用,强烈地突出了抒情主人公的存在状态。诗人退休后脱离了在职时的繁冗,儿女们也已成人,各有前程,因此诗人就有了大批时间去享受“孤独”,去游山玩水,浏览大好河山。诗人用“孤独客”自称,很是耐人寻味——昔日的高级工程师,如今独游西湖,身份转换带来的孤寂感与孤山形成互文。此处的“客”,更是一种心理状态和身份认同上的疏离感——是卸下官职、回归个人生活的“客”;是旧地重游、物是人非或心境变迁下的“客”;或许也是对喧嚣尘世保持一份观察距离的“客”。这份“孤独”,并非仅是形单影只,更蕴含着对人生新阶段(退休后)的体认和一种清醒的自省。
结句“残雪初融意未休”,是全诗情感升华的关键。“残雪初融”是实写冬末春初西湖的典型景象,呼应了“雾”的季节背景(常有雾霭)。但“残雪”这一意象极具象征意义:它既是自然界寒冬的残留,亦可喻指人生过往经历(尤其是官场生涯)的余绪或沉淀。“初融”则昭示着变化与新生的开始。“意未休”三字,力道千钧,此一转折堪称全诗的诗眼和灵魂。它坦诚地表达了作者内心那份并未因退休、因环境(雾、孤)而消沉冷却的志趣、情怀或思考。这份“意”,可以是未了的心愿,可以是持续的关注(对社会、对事业),可以是未减的生活热情,也可以是对艺术、对美的执着追求。它打破了前句的孤寂氛围,展现出一种积极、坚韧的生命态度。冰雪消融但“意未休”,尾句是全诗灵魂。
从艺术特色与情感张力方面讲,整首诗语言简洁凝练,意象选择(雾、柳、舟、孤山、残雪)典型而富有韵味,共同构建了朦胧淡远又略带清冷的意境。结构上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由景入情、托物言志,层次清晰。情感的抒发含蓄蕴藉,从朦胧的景致中透出淡淡的孤独,又在孤独的底色上迸发出“意未休”的执着与热度,形成了内敛而深沉的情感张力。这种张力,恰恰是作者丰富人生阅历和复杂心境(退休带来的身份转换、旧地重游的感慨、对未来的思考)的自然流露。的艺术特色。
综观之,白彤霞女士的《雾中西湖•旧地重游》一诗绝非简单的风景描摹。诗人是一位经历丰富的知识女性、退休干部,在特定情境(雾中、孤山、残雪)下,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捕捉与对自身生命状态深刻省思的结晶。诗作以淡雅的笔墨,勾勒出朦胧空灵的西湖雾景,更在其中巧妙寄寓了卸任后的孤寂感、疏离感以及对生活、理想“意未休”的执着情怀。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细腻的情感世界和积极的生命姿态,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耐人寻味的诗词佳作。
(本稿编辑:王溪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