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从青岛起航,挑战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去年12月4日郭川穿过赤道,1月19日抵达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2月13日,郭川绕过非洲好望角,3月16日再次穿越赤道返回北半球,3月20日进入南中国海,3月30日穿越台湾海峡。
5日清晨8时左右,48岁的郭川驾驶“青岛号”大帆船冲过终点线,驶入青岛浮山湾。在海上漂泊137天20小时2分28秒后,成功返航。岸上的家人、亲友和当地群众欢呼声一片,彩烟腾空而起。 乳化机 搅拌桨 粉体混合机
8时40分左右,郭川驾驶“青岛号”接近码头。就在距离码头还有10米时,郭川一跃跳入水中,游上岸跪在地上与妻子和两个儿子相拥而泣。
青岛市为郭川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郭川说:“我好久好久没有见过这么多人。100多天前,我觉得我的路程非常遥远,遥远到不知道是否能有今天。我终于可以不用每天都吃一样的食物,不用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不用20多天不脱衣服,不用天天用海水洗头。”
主要挑战 与天气斗智斗勇
郭川航行期间,面对的主要挑战就是与天气斗智斗勇。出发后不久,郭川就遇到了台风“宝霞”。当时他已航行至热带低纬度地区,与风暴中心十分接近,但飓风的移动路线和速度一直在变化,路线选择变得非常困难。郭川当机立断决定顺风南下,并于去年11月30日行驶至风暴南侧,成功摆脱了灾难性天气的威胁。
除了大风大浪,令郭川同样头疼的是无风。去年12月13日,已经行驶至太平洋所罗门群岛北部的郭川遭遇了糟糕的无风天气,船被困在原地七八个小时动弹不得。3月11日,郭川抵达印度尼西亚巽他海峡以南约200海里,疲软的海风又让郭川束手无策。当时风速只有5节,船速2节,气温则已飙升至35度。
“因为风很小,所以要一直在高温下调帆,整个过程非常辛苦。”郭川说。
终点 最怕的就是回不来
5日清晨,青岛奥帆中心就热闹了起来,从四面八方拥来的人群只想亲眼见证郭川撞线。
郭川比原来的计划迟到了一个小时,原来到了家门口的郭川又经历了第81难龙骨被渔网挂住了,他不得不潜水解除了这个故障。7时59分06秒,随着彩色信号弹绽放,人群开始沸腾,“来了!来了!”撞线的同时,大屏幕上显示了郭川环球航行的用时:137天20小时02分28秒。半个小时后,绕浮山湾巡航一周的“青岛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郭川点燃了信号棒。
在距码头还有10米的时候,郭川以令人反应不过来的速度一下子跳进了冰冷的海水最后10米,船长选择游上岸!“爸爸!爸爸!”岸边的大儿子激动而兴奋地哭喊起来,现场的人无不动容。游上岸的憔悴不堪的郭川几乎是爬到了妻儿面前,面向他们双膝跪地,随后抱着10个月大的小儿子,泪水夺眶而出。哭得稀里哗啦的10岁大儿子,给郭川戴上了花环。
“到不了的地方是远方,回得来的地方是家乡。”郭川曾经在茫茫大海上写下这样的句子,昨天,郭川修改了他的那句话,“没有远方,只有故乡”。他说,在海上真的很苦很苦,是想象不到的苦,“其实,海上再困难都不怕,最怕的就是回不来。”
愿望 晚年与家人分享航海经历
郭川74岁的老母亲也到了现场,包里装的是他喜欢吃的桂圆、花生、山楂干和苹果。
郭川的妻子肖莉和两个儿子每天都会和郭川通电话,讲讲家里的事情。肖莉说,“我们打电话都说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主要负责逗他开心,给他讲讲儿子的趣事,希望能分散他独自航行的压力。”
“我们家以前每周都吃鱼,但有一天大儿子说,鱼是爸爸在海里的好朋友,我们不能吃它们。”肖莉说,“从那以后,家里的饭桌上再也没有鱼了。”
“家是我一直以来的精神支柱和动力,如果没有他们我也不会做这些。我环球航行不是想做烈士或者先驱,我是想十年二十年之后,与家人挽手在海边散步时共同回忆当年的经历。”郭川说。
新闻背景 无助力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
无助力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指的是水手独自一人驾驶纯靠自然力量驱动的帆船(可以使用电力导航照明等),航行期间不得靠岸,也不得接受外界器材或生活用品补给等,航线方面起始点必须同为一处,不得通过人工运河等路径点,必须经过非洲好望角和被国际帆船界称作“坟场”的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等地,且至少跨过赤道一次并横穿过全部子午线,总长度不少于21600海里。
后半程 都在半饥饿状态
要完成单人不间断航行,不仅人要坚持到最后,还要船坚持到最后,但一路上帆船故障不断。出发不到10天,“青岛号”横风帆一个固定点的绳缆在与轮轴发生摩擦后突然断裂,郭川在一片漆黑的环境下,花费一个小时才将面积约100平方米的横风帆铺在水面上并重新收好。柴油发电机也两次“罢工”,郭川不得不在一段时间关闭通讯,并趁天气不错时自己维修。今年元旦,郭川爬上六层楼高的桅杆剪掉残帆。
环球航行中,郭川遇到的另外一件烦心事就是“吃不饱”。130多天中他基本以冷冻脱水食物为“主食”,罐头、香肠、咸菜之类的为“零食”。天天糊糊状的西式“主食”很快就吃够了,但“零食”没带够,前半程就所剩无几。后半程郭川都处在纠结的半饥饿状态,明明很饿但“主食”难以下咽,美味的“零食”又舍不得吃以备不时之需。
(本稿编辑:樊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