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业界论坛 新闻学院 本站公告 招贤纳士 会员查询 证件查询 访客留言 信 访 台  
  业界论坛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部署打击网络谣言
新闻出版总署:“无证记者”不一定是
当代微博将颠覆传统营销
什么是真记者?什么是假记者?什么是
为什么新闻界看上去比法律界团结?
网络新闻发言人 搭建沟通新桥梁
微博客:发现新闻与发布新闻的新途径
中国报业集团化运作模式研究
目睹十年新闻界之怪现状:部级记者与
  联系我们

 

 

   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社会;

 

   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联系信箱:ddsbzzs@163.com

 首页  今日关注
“良心药、放心药”广告背后的骗局
发布时间:2012/5/2

 

【作者:李铁】


修正药业——做药就是炒概念

    不同的商品是为了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有些商品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来营造概念和推销上面,那是因为这些商品多半是为了满足一种心理或者文化上的需要,卖的主要是一种主观感觉,是一个概念,是一种文化。比如白酒、护肤品、保健品、兰花、茶叶等,就有这意思。

    但无论如何,谁都无法接受,药品行业也成了炒概念的文化产业。因为药品的用途极其清晰而且单一,那就是治病,这是一个完全科学和客观的商品,与主观和文化不太搭界。药品理应与炒作绝缘,有没有效果、有多大的效果,都有着很清晰的标准。医药行业的工作目标也很单一,那就是研发和制造出效果更好的药品,至于广告和销售,只是向用户辅助说明而已,绝非药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但奇特的是,在中国的一些制药企业中,却盛行着一种把药品当保健品来经营的炒作文化,一些企业不把主要投入和精力放在研发和制造药品上,而是奉行广告为王,销售至上的经营思路。与其说他们卖的是药,不如说他们是在卖概念,卖的是一些疑似药的产品,卖的是一种被当作药来炒作的东西。

    以我们天天在电视广告上看到的修正药业为例,该企业的宣传口号“良心药、放心药、管用的药”,已经随着每天的广告轰炸而家喻户晓。但就是这样一个号称“做药就是做良心”的企业,最近有两款药物上了国家药监局铬超标的“毒胶囊”黑名单。

    2010年,修正药业实现销售收入171亿元,2011年公司宣称有可能接近300亿元。很多人难以理解,这个日进斗金的企业为何要在每颗胶囊上省那四厘钱的成本?答案很简单,企业投入的重心都在广告和推销上面,至于产药品本身,那都不重要。

    尼尔森调查数据显示,仅刚刚过去的3月份,修正药业在中央和省级卫视广告投放金额约3.46亿元。而为其广告代言的一线影视明星,多得可以组成一个明星足球队。除了不惜血本做广告,修正药业还采用“无底薪、无费用、高提成、严约束”的代理销售模式。修正宣传材料中称,公司“终端大军”即将达到10万人,这些销售员活跃在各个基层终端药店、医院。

    与大手笔的广告营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可怜巴巴的产品研发投入。在严肃的医学专业人士看来,这个销售几百亿的药企,几乎没什么在技术含量上戳得住的药品。比如其生产的中成药“降糖胶囊”,在2007年被国家药监局查出非法添加了西药“吡格列酮”并遭到了处罚。至于其拳头产品斯达舒,其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维生素U和颠茄,只是最普通的中和胃酸和止痉的药,谈不上什么技术含量。其大卖的秘诀,就在于广告轰炸和卖力推销。有媒体统计,仅2001-2006年期间,修正因刊登违法广告,至少被各级监管部门通报十余次。

    修正药业的发家故事只是中国药品行业乱象的一个缩影。先声药业集团董事会主席任晋生曾感叹:“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各行各业都在飞快地追赶世界水平。然而,医药产业却是个长期停滞不前的特例,或许其不堪程度只有中国足球能比。”如果有人问中国一家药企老板,“您的产品中哪一种在研发时跟安慰剂进行了比较?”他很可能会羞愧得无地自容。

    任晋生哀叹的背后是这样尴尬的数据:全美国只有三十多家制药企业,每年只有大约20多种新药通过认证,而中国目前有大约六千多家药企,中国药监局每年批准的“新药”多达几百种,算上仿制药则有千种以上。尽管数量极其庞大,但质量呢?在过去的60多年时间里,除了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两种药,国际上基本没有中国新药的身影。国内权威部门曾经对国内110家大型药企进行调研发现,:研发人员100人以上的单位只有13家,50~100人规模的只有10家,没有专利专职人员的有49家。十一五期间,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不到3%,重点药企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仅为5%。

    没有技术研发能力,中国药企干的最多的就是改包装、改剂型的工作。而不少缺乏严格科学验证程序的中药,更是成了骗子的方便避难所,其疗效和安慰剂相当。缺乏过硬的产品,自然只能靠广告炒作和卖力营销来赚钱,活生生把药品企业做成了文化企业。这是一种什么文化?这其实就是一种骗子文化。而毒胶囊事件,只是这个行业问题的冰山一角。

(原载《南方周末》稍有修改)   

 

网友名称:睡醒梦空
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依靠技术进步。才能争强企业的活力,走向国际。
网友名称:刘欣
缺乏过硬的产品,自然只能靠广告炒作和卖力营销来赚钱,活生生把药品企业做成了文化企业。这是一种什么文化?这其实就是一种骗子文化。而毒胶囊事件,只是这个行业问题的冰山一角。
请您发表评论,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本网站留言评论经过审核后才能显示,敬请广大网友予以谅解。谢谢!)
网友名称: *
评论内容: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记协网
中国作家出版社
国务院新闻办
北京文化出版社
人民网
中国新闻出版网
国家广电总局
华时网
央视网
河东吟者-时雨
光明网
中国报道网
中国经济网
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台湾网
香港新闻网
中国作家网
国际在线
香港政府一站通
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用户登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昌110041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字第23224号 

 单位《当代时报》杂志社 《法治观察》编辑部 《良知》杂志编辑部   中国作家出版社    北京文化出版社    北京华夏时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当代新闻网(2010-2025)欢迎转载·欢迎加盟 ◎ ◎ ◎ 电子信箱:ddsbzzs@163.com     bjwhcbs@qq.com 

 我们的理念: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现实;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