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作家、编剧、导演)
从道、儒、佛三家思想精髓中感悟道德修养
远 山/文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学说的创使人。老子是中国第一个纯粹的哲学家,老子的思想成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思想倾向。道法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几乎对每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有重要影响。老子著书《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现在通行的《老子》共5000余字,分上、下两篇,上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下篇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此后人取上篇的“道”字与下篇的“德”字,将《老子》称为《道德经》。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而“道”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它是宇宙唯一的,绝对的物资存在,不会随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外在的力量而改变;而其本身不断运动变化,从而产生天地万物。其次“道”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之母”。其产生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万物后,寓于万物,使万物得到营养生长。“道”是具有规律性的,“道”虽然恍恍惚惚,但它作用于天地万物时,又表现了某种规律,这是人们可以认识和遵循的。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有无相生,难容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认为万物,万物有根源是虚静状态的,这“虚”状的东西,呈现为“静”态,它的作用是无尽的。“弱者道之用”,它希望避开世间的纷争,保持内心的平静。回到虚静状态中。所以道家隐居山川,与世无争。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最伟大的道家思想的建构者、发展者与代表;庄子的著作《庄子》成为了中华民族深而充满内蕴的思想资源与哲学宝库;《庄子》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阶层的中国人的灵魂与生活;《庄子》尤其为中国知识份子开辟了一个极富弹性的人格缓冲区。当他们在政治功业、人生建树方面遇到挫折失意惆怅时,总能在《庄子》中寻找到皈依与平衡;《庄子》与《论语》作为两种思想力量相对立抗衡而又和谐地构筑起中国传统思想完整的、周延的人生境界与哲学境界;《庄子》对中国的美学与艺术有着极其深刻而广远的影响。《庄子》告诉中国人,人不仅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活着,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老子和庄子作为道家学派一先一后的两个代表,老子是一位极为深刻的冷静地在幕后透视自然与社会的哲人,他所言的“道”概括宇宙整洁体与极限,达到了一种玄而又玄的境界。投射在现实中,则往往有意无意地落却在了社会政治方案至兵家的策略上。而庄子则是一位深味了人生苦痛依托在自然怀抱而充满心灵关怀的诗人气质的思想家,他注重追求那种与天地精神独往独来的自由境界,往往会在个人心灵和人生体味中得到回应。大动荡、大变革的战国时代充满着残酷的血腥味,处于极为混乱的无序状态,人们隐入了两重危机与困境,一是现实的,战争、暴乱、流亡、死伤、贫困、肉体的苦痛、杀戳的危险时时可能降临,这种危机将人们逼向了几乎绝望的困境,向内转则与灵魂本身的脆弱相重合形成心灵的困境,对生存与死亡的内心焦灼与忧虑,对人生机遇与命运之偶然性的无可把握,对人情中喜怒哀乐之性与趋利避害之欲的反省,这种种负荷使人的身心压抑得无法呼吸。庄子恰恰深刻地经历着这种危机并在痛苦中思索,最终超越了危机,走出了困境。《庄子》就全面展示了庄子的思索。《庄子》也确立了一个“道”,它往往指宇宙万物的最后根源和人物精神的最高境界,将以前被人为割裂的“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道”的最终指向不是社会、政治、伦理,而是对永恒的探求。有了这种对永恒与终极的探求,就有了从现实危机和心灵的羁绊中解脱和超越的可能性。人既然无法左右眼前的乱世,就应该将目光投向宇宙与心灵,对现实中得与失的执迷是危的重要症结之一。如果将个人放在与自然万物平等的条件下,将个体置身于无限的宇宙时空中,那么生死、荣辱等等可能就变得很浅淡了,这就是庄子所谓的“齐物论”,即把万物、生死、荣辱、是非在更高的层次上等同起来,如果能这样,人无待无患无累,心灵自然可以升华,达到自由恬静与天地往来的“逍遥境界”这就是庄子所谓的“逍遥游”。
孔子身处一个动荡不安的转型期,礼崩乐坏、伦理、道德、品格、价值都在大幅度地滑坡,孔子在这时挺身而出,要讲仁、义、礼、智、信,要讲温、良、恭、俭、让,要恢复周礼,施行仁政,这一切显得那么不合适宜,但孔丘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嘲笑、冷遇、颠簸、困厄中坚守和宣传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他的学说里,有对理想君主与仁政的美好设计,有对社会结构与伦理关系的合理规划,有对个人修养与人生境界的理想评估,有对平民生活与痛疾苦恼的热情报关怀。他的理想的主体与他为之奋斗不懈的精神在更深的层次上其实是人类人性与基本道德、政治、文化内涵的一种表现。那种悲天悯人,那种自我牺牲都闪亮着人性的光辉,经过时间的磨洗,人们从思想、心灵、灵魂上一步步与之认同,所以孔子不仅成为儒家的代表,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杰出代表,凝结他思想精华的《孟子》一书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后世文人必读的经典。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他说当一个小孩玩耍突然间不慎要掉入井中时,见者都会心中一震想去营救。针对这样一种心态,他分析道,其中的原因既非要去小孩父母那儿索要赏钱,也不是要树立救人的美名,当时也不可能有时间来考虑,这说明人性中有一种善的因素,孟子称之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相反则独善其身都做不到。孟子还提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舍生取义”的大丈夫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民经济日益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然而意识形态领域却出现了严重倾斜。换言之,当今人们的信仰出现了危机!在物资条件和生活水平极度贫乏的年月,人们却高呼革命口号,捏紧裤带干革命,对党“三忠于”、“四无限”。人穷志不穷,男人再穷不偷不抢,女人再苦不娼不卖,见义勇为和拾金不昧蔚然成风。如今党的富民政策让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可是不少人吃饱喝足之后,丢了筷子就骂娘,稍不顺心就对现实政策不满,就说共产党这不好那不对。邓小平的开放政策造就了成千上万的千万富翁、亿万富翁,然而这些人却没有几个感恩戴德回报社会,甚至不少人还成了“南霸天”、“西门庆”之类的恶人。他们钻改革开放的空子,走私贩假、偷税漏税;他们妻妾成群、挥金如土,宁可在夜总会一夜风流挥霍几万元,也绝不愿意资助失学孩子一分钱。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观念是金钱万能,一切向钱看,人们的信仰就是金钱。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为了钱可以父子成仇、兄弟相残,为了钱可以六亲不认。社会上流行的警句是“亲兄弟、明算帐”,提示你一定要按游戏规则办事,首先要把别人的好处说在前面,这年头没有白帮忙的人。如今还流行一种说法,为了钱专坑亲朋好友。金钱使人格、良心变得麻木不仁,甚至禽兽不如。某地一恶人为了骗保,将自己的奶奶、父亲、妻子和女儿残杀之后焚之,伪造失火现场,企图骗过保险部门。低级的暗娼们20块钱便可以出卖自己肉体,真不知人间还有廉耻二字。要救人先付钱的丑陋行为时有耳闻,人情味变得一钱不值。“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今天却很少再见到鲁智深、武二郎的踪影。“见义勇为”这句名词,在当今大词典里有行将消亡的危险!
目前社会正处于一个重大的转型时期,一部分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极容易出现浮燥与极端,为两句莫明其妙的争吵杀人者有之,为争抢一个座位杀人者有之,为几百元几千元区区小利而充当杀手者有之,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邻里之间、亲朋好友之间,因一些极其普通的人民内部矛盾就要报复杀人者有之,生活中稍许也有些挫折就要跳楼卧轨者有之……在那些杀人者和自杀者心目中,生命如同儿戏,人命如同草芥。
面对现实社会中呈现出来的不安定因素,除了加大普法教育力度,增强全民法制意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人们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们必须懂得,一个人无论生命怎样美丽辉煌,地位、权力与财富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一件隅然的附属品,在生命的末日来临时,重要的是问心无愧!
人为什么而活着?保尔、柯察金给予了最精辟的概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快慢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一个人必须要有追求,没有一定的理想占据心灵,把它约束范围住,它必定无目标地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地里。灵魂没有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
信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本精魂!
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山林隐士洪应明著了一部书叫《菜根谭》,建议人们都应该找来读读。《菜根谭》融儒、道、佛三家思想为一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既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还体现了佛家的出世思想。成为一部涉身处世,待人接物的方法体系。全书以追求高尚纯洁为宗旨,深者见深、浅者见浅。《菜根谭》作为一部专门论述为人处世的格言集,全书在内容上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而是通过360则格言警句,揉合了道、儒、佛三家思想以及作者本人的生活体验,形成了一套为人处世的法则和方式。
《菜根谭》中关于论述处世方面的格言集中体现了道家的“抱朴归真”、儒家的“中庸”和“入世”、佛家的出世、劝世的思想。例如格言中抱朴守拙,涉世之道这类的格言就主张,对于那些刚刚跨入社会大门的人来讲,因为涉世还浅,还没有被社会上的恶习所感染,因此还能保留纯洁天真的本性。而那些历尽人间艰难险恶的人,经验积累更多,城府也深,这种人往往存心险诈。从这个角度上讲,处世不要只要求达练圆滑,与其老奸巨滑,例不如抱朴守拙。特别是今天物欲横流有现代社会,在一些人一味追求金钱权利,尔虞我诈的情况下,抱朴守拙的忠厚作风,真诚、朴实、自然的处世原则,尤其受到人们尊敬和欢迎。在指导人们处世的格言中,像“出污泥而不染,知机巧而不用”,“心事需明,才华须韫”,“方园处世,宽严待人”等格言,都主张在极其复杂险恶的外部情总值下,成功的处世者应该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周围的形势,根据自己面临的环境和局势的变化及对手的情况,深思熟虑,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才智和计谋,而努力做到韬光养晦,及时进退,适度宽严,以争取最后出奇制胜立于不败之地。这些格言充分体现了代表儒家的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符,积极入世的思想和处世智慧。还有一些格言,则体现了儒家以中庸思想为指导的处世原则。例如“处世之道、不即不离”,“过俭则吝,过让则卑”等等。
除去关于涉身处世的格言之外,《菜根谭》中大部分格言都是论述如何修身养性的。其中有些格言流传广泛,影响大,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菜根谭》开篇第一则格言便函是“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寂寞,母取万古之凄凉”。像我国民族英雄文天祥面对敌人劝降书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过零丁洋诗》,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反之、像魏忠贤、和坤等一些依权势的奸臣党,虽然生前显赫一时,却在死后落得了身首异处的下场,真可谓弄权一时,凄凉万古。《菜根谭》还十分强调人的道德品质修养,主张修德是一个人事业的基础,决定一个人的事业是善还是恶,如果没有好的品德,再好的学识不仅不能有益于他人,反而会危害社会。“欲做精全美玉人品,定从烈火中锻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立功建业,事事要从实处着脚,若稍慕虚名,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翻江倒海计功效,使落欲尘”。这些格言更直接深刻地揭示,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磨练意志,砥砺节操,是每一个建功立业者成功的必由之路。《菜根谭》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它以佛家“入世”、“中庸”的思想帮助世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中以积极入世的态度,机智巧妙地把握人生,它以道家“无为而冶”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为人处世的准则和法宝;它还以佛家劝世的思想直接透视人生禅机,帮助人们准确地理解出世、入世的证关系,使读者在反复思考之后感悟人生真谛。
“耳口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佛心之事,才是进道德修行的砥石,若言之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鸠酒中矣。“
这是《菜根谭》格言中一则著名的格言,它集中体现了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孔子家语中就有“良言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以及“处身常逸则志不广”的名言。可见,一个人如果能经常听些不顺耳的话,想些不顺心的事,这才是磨砺口德,有益身心的好事情。这是因为,逆言和困境都可以激发人的斗志。反之,如果听到每句话都好听,每件事都称心如意,在无形之中说会削弱自己奋发向上的精神而沉溺于自我陶醉的深渊。这样做就等于自饮毒酒而掉自己的生命。正如古人讲的,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常有十之八九,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更是如此。
处世让一步为高,待人宽一分是福。
以积财货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心保国家。
作者简介:作家、编剧、导演。中润海天传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原中国电影文化发展中心影视部主任、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铁道兵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东方电影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发表和出版各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八百多万字,其中多篇部获奖并搬上银幕和银屏。一九八五年步入影视圈,先后自编自导各类题材的影视剧四十多部,其中多部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