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时候,王菲就听说从香港可以去美国读音乐学校,而且手续简单。于是她暗自筹算,现在新艺宝对她的兴趣已经不大,而自己到香港的目的之一就是去美国读书,既然这样的现状,何不付诸行动马上去美国?
回到香港,她把自己的想法跟父亲提了出来。王佑林觉得,既然女儿在这间公司做得不愉快,再继续下去,可能引发更多的矛盾,趁此机会去读书充电,也是好事一件。在美国的姑妈得知侄女想来读书,非常高兴,出面替她联系。如果王菲还是内地身份证,去美国自然不易,现在她已经是香港居民,这件事就变得简单多了。
1991年年底,王菲离开香港,飞到了美国。初到美国,她住在姑妈家里。因为是临时的决定,学校还没有完全联系好。加上时间不是太适合,人家是夏季招生,她到达时却是秋季,根本不可能安排插班。于是,她决定一边上语言学校,一边念一些短期培训班。
上培训班不久,她就从姑妈家搬出来,独自搬进了纽约的唐人街。
从此开始,王菲才真正独自面对自己的人生。初到纽约,一切都那么新奇,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花花绿绿的广告招贴、摩肩接踵的人流。与街道的繁嚣相对应的,是公园的悠闲宁静、闲适幽雅。这里的人全都活得非常自我,没有那么多的争执,没有那么多的冲突。她心情因此异常开朗起来。
来到美国,她突然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香港,最适合的地方,是美国。美国是一个崇尚个性和自由的社会。无论是北京还是香港,她这种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个性,会经常与别人起冲突,只有美国,无限的包容性给任何一种自我提供了极大的生存空间。
对于在美国的这段生活,王菲曾回忆说:“那里有很多陌生但看上去又很自信的人。他们不在乎其他人怎么看自己。我觉得我本质上也是那样的,独立而且有点儿反叛。但在香港,我迷失了自我。我被别人塑造成为一台机器,一个衣架,我没有了个性和方向感。”正是这段留学经历让王菲认识到“做自己”的快乐。
这是一段独自放飞的日子,也是一段她最留念的日子。她分别在一些舞蹈或者音乐短训班报了名,然后对自己的时间作了一番安排。如果距离近,她便安步当车,穿过一条又一条街道去上课,这让她仿佛回到了在北京穿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去学校的日子。距离若是稍远,她便和其他留学生一样去挤车。挤在那些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的人群之中,她有一种生活的真实感,甚至觉得这样才是真正的充实。
很快迎来了在美国的第一个春节。那天早晨出门时,天还好好的,没料到纽约的天,说变就变,寒潮卷着大雪,漫天而来。气温的骤然下降,打了王菲一个措手不及。当天晚上,她感到不适,第二天是大年三十,她被感冒击倒了。
生病的时候,是一个人最脆弱的时候。何况身在他乡异国,又遇到了这样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单身公寓的窗口传来熟悉的锣鼓声、鞭炮声。这些声音太熟悉了,应该是唐人街的华侨们在耍龙灯玩狮子。
在北京或者在香港的时候,王菲喜欢的是现代艺术,常被摇滚等现代派艺术深深地吸引和激励着,至于那些传统的东西,她并无兴趣。可是这个除夕,那激动人心的鼓声,却令她异常的激动,思乡之情,如这漫天的大雪,翻卷而来。
正是这个春节,王菲躺在病床上,想着自己20年的人生,一瞬间明白了许多事情。尤其是对亲情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甚至影响了她的后半生。
(本稿编辑:赵忠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