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老师:
我的孩子正在读高三,特别希望成为像白岩松、柴静那样知名的记者。请问编辑,除了学习相应的专业知识之外,孩子是不是一开始就要去大媒体才有希望成为名记者呢?
—— 一名学生家长
普利策新闻奖向来被美国新闻工作者视为职业生涯的最高荣誉。在一些中国年轻人的眼里,这项超级大奖不太可能与"小媒体"、"小报记者"联系起来。但是,佩琦·圣约翰和萨拉·加宁都做到了:她们都服务于美国知名度很低且发行量不大的地方小报。
作为家里唯一的大学生,佩琦按照父亲的意愿读了工科,但学起来非常吃力。于是,她开始选修比较好拿分数的新闻课程,却慢慢喜欢上了这个行业,因为"记者的生活不重复,每天可以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
毕业后,佩琦首先进入一家小媒体工作,后来又相继服务过8家媒体。4年前,因为丈夫工作变动,佩琦从美联社离职,来到佛罗里达州的《萨拉索塔先驱论坛报》。在这家知名度不高的报纸,她花3年时间完成了对佛罗里达州物业保险体系的调查报道,最终在2011年获得"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
如果按照中国人的逻辑,她相当于从新华社总社来到了地方都市报。媒体平台变小了,佩琦却幸运地遇到一位非常支持自己的编辑,让她在3年的时间里不用再写其他报道,专心于深度调查。
尽管大量数据和资料让佩琦在初期感到无从下手,甚至半夜还会被吓醒,但编辑没有给她任何截稿压力,反而鼓励她不要焦虑,把故事一点点写出来。为了让有限的文本能更清晰、更有力量,佩琦将一篇报道反反复复修改了30多遍。
虽然这份报纸2012年发行量只有12万份,但佩琦发现,报纸报道的都是周围居民最关注的事情。社区居民遇到难题时,常来报社找记者。这大大鼓舞了她:"我希望自己的报道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或是给他们帮助。"
不是每次佩琦都能遇到出色的编辑。佩琦的经验是:"在小媒体之外,找一个可以帮助你提高的导师:可以是其他报社的优秀记者,也可以是你大学时的老师。"对佩琦而言,最幸运的是她遇到了自己的丈夫:他既是优秀的报社编辑,也是她大学时代的老师。丈夫教会了佩琦很多调查性报道的技巧。
萨拉•加宁
2012年"普利策地方新闻报道奖"的获得者、今年24岁的萨拉也有着类似的经历。与很多做着名记者梦的美国青年不一样,大学毕业后,媒体实习经历丰富的萨拉选择到宾夕法尼亚州《爱国者新闻》这家社区报做一个都市版记者。这份报纸2012年的发行量只有2.5万份,算名副其实的地方小报了。
这个疯狂的决定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很难接受女儿在一家以前完全没有听说过的报纸工作。"我并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因为我知道它可以让我拥有足够的空间成长。"她说。
萨拉把小媒体作为起点,是因为在那里"可以拥有各种尝试的机会"。入行不久,萨拉就开始独立进行采访报道,无论面对什么题材,她都努力积累应对各种情况的能力。这种训练的好处是,后来报道性侵案件时,一些涉事名人的粉丝威胁或谩骂她,但拉萨的心态并没受太多影响。
萨拉也明白,在一家发行量低、影响力小的媒体,很难有顶尖的编辑帮助记者快速成长。她的对策是,运用好社交媒体。她常把发表的报道放在自己的主页上,获得更多来自读者、同行的直接回应。"报纸的发行量有限,但互联网却可以让我接触到全球的读者。"萨拉说。
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后,多家大媒体向这两位"小报记者"伸出了橄榄枝。萨拉服务的下一个媒体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佩琦则将加盟《洛杉矶时报》。
(本稿编辑:时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