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业界论坛 新闻学院 本站公告 招贤纳士 会员查询 证件查询 访客留言 信 访 台  
  业界论坛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部署打击网络谣言
新闻出版总署:“无证记者”不一定是
当代微博将颠覆传统营销
什么是真记者?什么是假记者?什么是
为什么新闻界看上去比法律界团结?
网络新闻发言人 搭建沟通新桥梁
微博客:发现新闻与发布新闻的新途径
中国报业集团化运作模式研究
目睹十年新闻界之怪现状:部级记者与
  联系我们

 

 

   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社会;

 

   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联系信箱:ddsbzzs@163.com

 首页  华夏时空
李克强面对11大难题 民众盼改变期待“立刻强”
发布时间:2013/3/16

 

李克强:改革无穷期

3月15日,57岁的李克强出任国务院总理,成为共和国64年历史上的第7任总理,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上任时最年轻的总理。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大会主持人宣布投票结果,习近平起立握手表示祝贺;前任总理温家宝两次紧握住他的手,大国总理交接完成。

李克强接手的,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大管家”。这个国家的GDP达到了51.9万亿元。

不过,政府工作报告告诉他,他将面对11个方面的难题,比如,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

这些问题,很多是长期积累的“顽疾”。但是在他任内,民众希望看到改变。他也需要用事实证明,能够担得起这份希望。

民间用“段子”表达对这位新任政府领导人的期待,李克强,就是“立刻强”。

“敢于啃硬骨头”

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深化医改领导小组组长,“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

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南巡”广东时提出这一说法。

面对改革途中的“硬骨头”,外界对李克强的印象是“勇于担当”。

主持最有难度的改革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这次改革,是中国政府自1998年以来最大规模的重组,旨在减少机构重叠,提高行政效率。

政府机构改革历来被认为是最有难度的,因为要让政府自己改自己,并且是要“削自己的权,夺自己的利”,因而会遇到各种阻力。

两会代表、委员认为,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化改革啃的第一块“硬骨头”。这次改革的主持人,正是李克强。

舆论认为,李克强对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态度,超出想象。

现在,手机下载一个程序,可以随时查询pm2.5。不过在2011年,它还是个敏感词汇,一些官员一度谈“pm2.5”色变。

这一年的全国环保大会上,时任副总理李克强提出“抓紧做好增加pm2.5监测指标的准备”,力主对pm2.5数据监测、公开。这是中央领导层首次就雾霾污染公开发表看法。

在李克强看来,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确保的公共服务。

李克强说这番话的第二天,环保部部长就提出了pm2.5监测时间表。

医改建起全民医保网

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是李克强的另一个身份,负责“探索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

他坦言自己面临的困难:很多国家都在推进医改,但在改革中都遇到重重困难,有的甚至举步维艰。

到2011年,新医改的五项重点改革措施逐步到位,医改阶段性任务取得重要进展。

此时,李克强提醒,医改已进入深水区,所触及的深层矛盾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能持续前行。

2009年之后的不到3年里,中国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织成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全民基本医保体系初步形成,各项医保参保超过13亿人。

改革前,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范围内报销比例约50%,现在新农合超过了75%,城镇居民医保达到70%。

“确保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尤其是农村老百姓的医疗保健,这个成就是很难得的”。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如此评价。

世界银行首席卫生经济学家蓝根博则认为:“中国医改取得的成果史无前例。”

“要住房找克强”

“住房困难群众就生活在我们周围。”李克强说,不妥善解决群众的居住困难,我们寝食难安

保障性住房工程,是李克强主持推进的另一个“硬骨头”工程。

2005年春,李克强任辽宁省委书记期间,启动惠及80万居民棚户区改造的“一号民心工程”。不到两年,完成5万平方米集中连片改造任务。

此举也被解读为,为日后在全国推进保障房建设积累经验。“要住房,找克强”,一时成流行语。

最大惠民工程是最大牵挂

2008年,李克强履新国务院副总理之初,即遭遇国际金融危机考验。

他主管发展改革、财政等宏观部门,在经济政策的制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李克强始终冷静、沉着,根据需要,增强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刺激经济增长。

为化解经济危机冲击,组织实施了保障性安居工程,这也成为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惠民工程,也成为李克强的最大牵挂。

2008年4月6日,他首站到湖北恩施考察经适房建设。从这一天始,几乎每个月都有与保障房有关的公开活动。

2011年6月16日,李克强乘车驶离中南海,赶往北京市门头沟区考察工矿棚户区改造。

“住房困难群众就生活在我们周围。”李克强说,不妥善解决群众的居住困难,我们寝食难安。

这是他一周内第三次考察保障房。据报道,5年下来,这种开会、视察共有40多次。

“解决复杂经济社会难题的高手”

据新华社报道,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3000多万套,近1亿人改善住房条件。

这是中国政府对住房保障投入最多、建成规模最大的时期。今年,还将开工建设600万套。

2013年2月3日,李克强在包头市北梁棚户区居委会主持召开棚改现场会,指出要“使群众从‘忧居’到‘宜居’”。

因为强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行营改增、燃油税费改革,李克强被称为“解决复杂经济社会难题的高手”。

相关链接:

李克强与妻女常用英语交流 厉以宁称其论文经得起考验

2011年1月10日,李克强在伦敦会见英国首相卡梅伦。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

    李克强在不同场合表达对法治的尊重。在他看来,推进改革要依法办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李克强是中国第一位拥有“经济学博士”头衔的总理。

    40年前,他还在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安徽凤阳大庙公社东陵大队插队。白天下田劳作,晚上挑灯夜读。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李克强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一时轰动凤阳。

北大陶冶性情修养学风

    不过在填报志愿时,他的第一志愿并非北大。

    李克强曾在回忆此事时说,“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几乎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欲的交织驱动下,我还是在第一志愿填写了本省一所师范学院的名字——据说在师范学院读书是不必付钱的。”“即便如此,我对北大依然存有难以抑制的向往。”李克强在第二志愿栏写下北大。

    最终,“她没有计较我这几乎不敬的做法,居然录取了我。”李克强回忆,“我来这里寻觅的不仅仅是知识,亦是为陶冶一种性情,修养一种学风。”

    在北大法律系就读时,李克强是著名的宪法行政法学家龚祥瑞的得意门生。在龚祥瑞的引领下,李克强的学习重点转向外国宪法和比较政治学。

    他作为第一译者与人合作翻译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的经典著作《司法程序正义》,研究现代社会法治的制度建设。30年过去,这本书仍在出版。

    李克强的英文功底很好,他能用娴熟的英文与他国政要交谈。和妻女在家也常用英文聊天。

    2011年8月,李克强访港期间,在港大,他用中英文交替发表演讲,香港金融界人士形容李克强:“自信中透露着政治智慧,儒雅干练、性格刚毅而又平易近人。”香港媒体则将他称为“李旋风”。

    杨敦先,曾教过77级的北大法学院教授,他称赞当年82名法律系学生为“黄埔一期”。杨敦先回忆,李克强经常思考立法和国家政制的互动,令他印象深刻。

    李克强在不同场合表达对法治的尊重。在他看来,推进改革要依法办事,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改革程序,成熟的改革经验可按程序上升到法规和法律,用法制巩固改革成果。

博士论文“经得起各种检验”

    后来在担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期间,李克强又先后攻读了北大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按照规定,博士论文答辩只要有十几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加评审即可。但李克强的导师厉以宁开出的评审名单,都是国内经济学界大家。

    厉以宁告诉李克强,“这些人所看重的只是论文本身的分量,而不会在意论文的表面或其他与学术无关的东西。这样做对你有益,可使你的论文得到真实的评价,经得起各种检验。”

    因为这张名单,李克强把论文又一次修改,将答辩日期推迟了半年。最终,他的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获得中国内地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治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

    如今,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二楼展厅,一本名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著作格外引人注目,它的作者是厉以宁和3名弟子李克强、李源潮、孟晓苏。书中观点正渐渐成为正在实行的国策。

新京报记者/宋识径 报道   

 

网友名称:青青草
57岁的李克强出任国务院总理,成为共和国64年历史上的第7任总理,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上任时最年轻的总理。
请您发表评论,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本网站留言评论经过审核后才能显示,敬请广大网友予以谅解。谢谢!)
网友名称: *
评论内容: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记协网
中国作家出版社
国务院新闻办
北京文化出版社
人民网
中国新闻出版网
国家广电总局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央视网
河东吟者-时雨
光明网
中国报道网
中国经济网
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台湾网
香港新闻网
中国作家网
国际在线
香港政府一站通
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用户登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昌110041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字第23224号 

 单位《当代时报》杂志社 《法治观察》编辑部 《良知》杂志编辑部   中国作家出版社    北京文化出版社    北京华夏时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当代新闻网(2010-2024)欢迎转载·欢迎加盟 ◎ ◎ ◎ 电子信箱:ddsbzzs@163.com     bjwhcbs@qq.com 

 我们的理念: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现实;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