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业界论坛 新闻学院 本站公告 招贤纳士 会员查询 证件查询 访客留言 信 访 台  
  业界论坛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部署打击网络谣言
新闻出版总署:“无证记者”不一定是
当代微博将颠覆传统营销
什么是真记者?什么是假记者?什么是
为什么新闻界看上去比法律界团结?
网络新闻发言人 搭建沟通新桥梁
微博客:发现新闻与发布新闻的新途径
中国报业集团化运作模式研究
目睹十年新闻界之怪现状:部级记者与
  联系我们

 

 

   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社会;

 

   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联系信箱:ddsbzzs@163.com

 首页  华夏时空
河南老人拒绝100亿拆迁费,宁死不搬。专家称:堪比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3/1/18


作者/兰馨


2007年的一天,一辆黑色奥迪驶进了河南郑州车史马村,一位西装革履、略显福态的中年男子,夹着公文包从车上走下来,后面还紧跟着两名身材魁梧的壮汉。

他们来到一座年代久远的老房子前,敲了敲门。一位头发有些斑白的农村老汉打开门,只扫了来人一眼,就气呼呼地说:“你们又来干什么?我说不签就不签!”

中年男子一看情势不妙,马上跑过去,满脸堆笑地对老汉说:“这次我们出1个亿,您就把合同签了吧。”

谁知老汉听后,一点都不为所动,反而冲着他大声吼道:“别说1个亿,就是10个亿,100个亿,我也不卖。”

在2007年,1个亿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都可以购买100套以上的商品房,何况是100个亿?

面对如此多的巨额财富,这位年过半百的农村老汉,为何还要守着一栋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不放呢?


200多年前的任家大院

这位年过半百的农村好汉叫任金岭,他所居住的这栋房子是他祖上从乾隆年间传承下来的,有200多年的历史。

当时任家的老祖宗曾经担任过清朝二品官员,在当地算得上是有权有势的人物。

为了光宗耀祖,这位任家的老祖宗不惜花费重金,对家乡老宅进行扩建翻修,建筑面积曾经达到30多亩,是当地老百姓眼里数一数二的官府门第。

只是,随着年代的变迁,到了任金岭这一代时,这座老宅已经缩减到不足4亩,房屋也只剩下了48间。


老宅的风光虽然不及当年,但在任家人的眼里,却象征着祖辈的荣耀,承载着200多年的历史,早已和任家血脉相连,融为一体。

从任金岭懂事起,就知道爷爷对这栋老宅爱护有加,从不允许家里人随意破坏。

如果有谁不小心打破了一扇门窗,或者摔坏了一个碗碟,爷爷都会大发雷霆,罚他在祠堂跪上一天。


所以说,任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对老宅的照顾都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洒扫庭除,擦拭门窗,细心呵护。

所以,这座老宅虽然经历了200多年,但绝大部分物件也还算保存完整。

随着时间的推移,任金岭的爷爷和父亲都相继离世,照顾这栋老宅的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到了任金岭的头上。


作为任家唯一传宗接代的人,对于父辈的临终嘱托,任金岭从来不敢有丝毫懈怠。

即便家里已经在市区购置了新房,安装了各种现代化的生活设施,但一心一意想着完成父辈遗志的任金岭,怎么也不肯搬去新家,而是一年四季,守着这栋年久失修、到处漏风漏雨的老宅过日子。

为了让老宅不至于在自己手中一点点败落,任金岭还特意自学木工、雕刻等技能,对老宅中每一处破损老化的地方,仔细进行修补。

一天24小时,除了吃饭睡觉,任金岭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对老宅的维修上。

尤其是古宅横梁上挂着的两块写有“诗礼传家”“布德施恩”字样的横匾,任金岭每天更是擦了又擦,生怕落下一点儿灰尘。

他觉得这种代表着任家家风的横匾,能让自己坚守清贫,踏踏实实做人。

在任金岭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任原野也是一个务实肯干的人。他非常理解和支持父亲的行为,只要有空,都会和父亲一起,对老宅进行各种修缮。


面对天价赔偿,不为所动


2005年,为了推进城市建设,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国家开始实行棚户区改造。

不久,东史马村也开始了拆迁改造。任金岭居住的这栋老宅,正好处于该村的中心地带,不仅交通十分便利,还毗邻闹市,升值潜力巨大。

这种黄金地段的地皮,自然被开发商们视若珍宝。他们争先竞标,暗暗较劲,都想抢夺这块肥肉。

最终,这块升值潜力巨大的地皮,被郑州市一家规模最大、颇具实力的开发商成功竞标。

获得开发权的开发商自然喜不自胜,赶紧安排人着手开展拆迁安置工作,计划在三个月内全部完成。

当时,这一带的居民生活条件都非常差。由于没有钱购置新房,一家老小只能挤在破旧不堪、年久失修的房屋里,每天对着不远处的新房望洋兴叹。


现在,这块地方即将拆迁改造,住在这里的居民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是兴奋不已。因为房屋拆迁后,每一户居民不仅能得到一套同样面积的新房,还可以获得一大笔赔偿金。

这种从天而降的好事,让这里的老百姓都觉得自己成了命运的宠儿。

很快,隔壁的街坊邻居一个个陆续在合约上签字,拿着一大笔赔偿金和新房的钥匙,欢天喜地搬进了新家,拆迁安置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着。

可是,令开发商没想到的是,一直顺风顺水的拆迁工作,到了这位叫任金岭的老人这里,却陷入了僵局。

开发商带着一帮人来到任金岭的家里,和之前流程一样,把一张写有拆迁条款的合约,放在桌上,原以为任金岭会像其他人一样痛痛快快签下合约,欢天喜地拿走赔偿金和新房钥匙,没想到任金岭看都不看一眼,反而一脸怒气地冲着开发商说:“你们走吧,我是不会签这个字的。”

开发商一头雾水,赶紧给任金岭做起了思想工作,从任家现在的居住条件,说到搬去新家后的宽敞舒适,还有赔偿金到账后生活条件的改善。

可是,任凭开发商说得天花乱坠,任金岭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

后来,开发商又多次登门,反复给任金岭做工作,赔偿金额也从之前的几百万,上升到几千万,最后竟然为1个亿。

面对如此多的巨额财富,任金岭依然不为所动。他冲着开发商大声吼着:“别说是1个亿,就是10个亿,100个亿,我也不卖。”

一边是天价赔偿,百般诱惑,一边是执意坚守,毫不动摇。原本非常顺畅的拆迁安置工作,在任金岭这里陷入了僵局。



其实生活中的任金岭,是一个非常正直、善良的人,很少与人发生争执。

街坊邻居谁家有了困难,只要能帮上忙的,任金洲都会主动伸手相助。在当地居民的眼中,任金岭算得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好人。

可是,在大家都觉得开心的拆迁安置中,任金岭为何一反常态,表现出如此强硬的一面呢?

是他贪心不足,想凭借拆迁的机会漫天要价,获取更多的财富?

不久后考古专家的到来,让人们理解了任金岭这样做的原因。


申请文物保护,老宅得以保留

任金岭虽然在开发商面前,表现出强硬的态度,其实心里一点儿底气也没有。他想:“如果哪天自己不在家,开发商突然跑过来,把老宅强行拆除,又该怎么办呢?”

任金岭想来想去,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他考虑再三,决定向有关部门申请古宅保护。

接到任金岭的申请后,有关部门很快派来考古专家进行考察。他们惊喜地发现,这座古宅的每一处物件,都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艺术价值。

无论是房屋的门檐廊柱,还是珍藏的瓷器茶具,都极好地展示了200多年前,那些能工巧匠们的精湛技艺。

即便是家里常用的一些生活用具,也都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老物件,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在考古专家眼里,任金岭居住的这栋老宅,简直就像一座琳琅满目的博物馆,根本不需要再添加任何设施。

考古专家们如获至宝,马上将这一发现汇报给了有关部门。

2009年,任家大院被命名为郑州天祥博物馆,列为郑州市市级保护单位,任何人不得对其进行破坏、损毁。任家大院就这样在如火如荼的拆迁工作中,得以保全。


虽然多年的街坊邻居一个个都已搬去新居,虽然周围拆迁的机器,震得人整夜整夜睡不着觉,虽然到处施工,家里的用水用电都成了问题,但任金岭仍不为所动,每天一如既往地呆在这座老宅里,勤勤恳恳地对老宅进行各种修缮,让这座几百年存留下来的老宅,能够保持它原有的样貌。

为了让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任金岭还特意将老宅免费开放,让更多的游客能有机会实地参观,感受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热心的任金岭每天还和老伴一起,当起了老宅的宣传员,为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一件件艺术珍品的来历,让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发扬光大。


拆,还是不拆?

在城市建设发展中,许多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都在开发中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

任金岭无疑是幸运的,他用自己的坚守,自己的努力,成功保住了自家的老宅,让它成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拆迁工作中幸免于难,没有破坏到一丝一毫。

但镇江丁岗镇的葛村似乎就没那么幸运了。

葛村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村,精美绝伦、古意盎然的明清建筑随处可见,其中就有光绪年间非常有名的“榜眼门”,历时550年之久的解氏宗祠,还有勤怡堂、走马楼、武秀才门堂等。

这些古建筑中的不少大门,仍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朴风格。

一块块厚重的门板正中,雕刻着蝙蝠和寿字,象征着福寿双全。青石板的路面,防火马头墙的院落,以“麒麟送子”“福禄寿三星” “灵芝如意”为主题的门头,都给人一种古风古貌的感觉。

可是,就是这样一座被誉为“最美古村落”的葛村,却在拆迁安置中,被计划改造成现代化滨江产业新城,即将开始拆迁,千年传承下来的历史文物有可能就在拆迁中毁于一旦。


究竟是拆,还是不拆?

我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对危害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破坏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违反本法规定,造成文物灭失、损毁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故意或者过失损毁国家保护的珍贵文物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05年,在《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规定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把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名城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城乡规划之中。

在当地老百姓的呼吁下,在记者的报道中,葛村的命运很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不久,江苏省文物专家汪永平,就特意带领160名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到葛村,进行实地考察,为申请遗产保护提供数据。


现代生活中,人们考虑更多的是交通的便利和居住环境的美观。对于那些历经千年,早已在风雨中支离破碎的古建筑,缺乏应有的认识与尊重,才导致了这一幕幕闹剧。

中华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理应受到保护与尊重。

这样,我们才能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让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对于在城市化建设中,古建筑的去留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留言区发表评论。

(本稿编辑:时雨 


请您发表评论,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本网站留言评论经过审核后才能显示,敬请广大网友予以谅解。谢谢!)
网友名称: *
评论内容: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记协网
中国作家出版社
国务院新闻办
北京文化出版社
人民网
中国新闻出版网
国家广电总局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央视网
河东吟者-时雨
光明网
中国报道网
中国经济网
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台湾网
香港新闻网
中国作家网
国际在线
香港政府一站通
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用户登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昌110041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字第23224号 

 单位《当代时报》杂志社 《法治观察》编辑部 《良知》杂志编辑部   中国作家出版社    北京文化出版社    北京华夏时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当代新闻网(2010-2024)欢迎转载·欢迎加盟 ◎ ◎ ◎ 电子信箱:ddsbzzs@163.com     bjwhcbs@qq.com 

 我们的理念: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现实;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