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业界论坛 新闻学院 本站公告 招贤纳士 会员查询 证件查询 访客留言 信 访 台  
  业界论坛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部署打击网络谣言
新闻出版总署:“无证记者”不一定是
当代微博将颠覆传统营销
什么是真记者?什么是假记者?什么是
为什么新闻界看上去比法律界团结?
网络新闻发言人 搭建沟通新桥梁
微博客:发现新闻与发布新闻的新途径
中国报业集团化运作模式研究
目睹十年新闻界之怪现状:部级记者与
  联系我们

 

 

   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社会;

 

   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联系信箱:ddsbzzs@163.com

 首页  社会透视
河南农民13年高调慈善遭质疑 称压力大不堪承受
发布时间:2012/5/10

 

杨正海给流浪汉剃胡须 作者:门杰丹  张因祥

    中新网信阳5月9日电(门杰丹张因祥)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杨寨村46岁农民杨正海,13年来陆续救助过400多名社会流浪人员,其中送回家的就有80多人。多年救助流浪人员、租住城市的他,经济拮据,甚至还负债几万元。然而比起生活的艰难更让他难过的是,很多人不理解,说他靠收养流浪人员组织劳动敛财。面对记者采访,杨正海坦言,自己压力很大,已经不堪承受,但还是不想放弃。

    5月9,记者在信阳采访时发现,杨正海和他目前收养的流浪汉生活在一起。在400元租赁的面积几十平方米的三室一厅单元房内,流浪汉住一个房间,杨正海夫妇和两个儿女分别住另外两个房间。楼房有些破旧,屋内陈设简单,流浪汉房间的床是用木板拼接起来的通铺,5名流浪汉衣衫褴褛,表情呆滞,无所事事。据介绍,这5名流浪汉中,3人是哑巴,2人精神上有问题。另外5名流浪汉跟杨正海妻子一起出去干零活了。

    杨正海告诉记者,自己生于贫寒农家,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了,十几岁外出流浪,要过饭、打过零工,睡过涵洞、露台,吃尽了流浪的苦。1988年,听从好心人劝说,他靠打零工在信阳市区定居下来。

    “因为自己经历的苦日子太多了,所以对穷苦人格外同情。”杨正海说,1999年,在路上偶遇一名奄奄一息的流浪汉,他没多想就带回家照料。自那以后,他的救助行动便一发不可收拾,直到现在也停不下来。13年里,他陆续救助了400多名社会流浪人员,其中送回家的就有80多人,目前仍有10人跟他生活在一起。他的原则就是“边养边送”,来去自由,全凭自愿。

    平日里,杨正海亲自给这些流浪汉做饭、甚至倒马桶,定时给他们洗澡、理发、刮胡子,除了这些,他还专门准备了一个小药箱,流浪汉遇到磕磕碰碰、头疼脑热的,他都得应急处理。

    为了让这些或身残或智障的流浪汉像正常人一样生活,杨正海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一直过着入不敷出的穷困生活。有时候,他还带领这些流浪汉打杂工、乞讨。一辆改装的三轮车和一个捐款箱,是他们外出乞讨的必备工具。每到一处,杨正海都拿着麦克风给围观者介绍这些流浪汉的故事,甚至他还要唱歌逗乐以引人注意。

    近年来,杨正海的高调慈善,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同时也招来众多质疑。有人说,他利用流浪汉劳动牟利。对此,杨正海深感委屈。

    “我承认我带着他们一起出去劳动,但他们这些人要么弱智、要么残疾,劳动能力非常有限。外出挣的钱,也就用来吃住、买日常必需品等,就这还远远不够。”杨正海补充说:“别看他们劳动能力差,但饭量很好,一天吃饭都得不少钱,更别提小病小灾了。现在我已经借了4万多元。很多人只看到我带着他们劳动,却不知道我背后的付出和艰辛。”

    杨正海回忆说,从事救助工作多年来,曾有很多家人来接流浪汉回家时送钱送物,他都没收。“为什么?因为我做的是慈善,我不是靠收养他们赚钱。”对此,商丘农民路克存深有感触。

    2007年8月,商丘市民权县顺河乡张楼村农民路克存的侄子路金喜在北京打工时不慎走失,一直杳无音讯。今年4月,路克存通过新闻报道发现路金喜被杨正海所收容,后在杨正海的协助下,路金喜平安返乡。“杨正海真是个大好人,我们都很感谢他,社会上太需要这样的人了。”路克存对记者说。

    信阳有不少市民对杨正海的救助行为亦表示支持。“杨正海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收容的大多是智障和残疾人,并能坚持照顾。没有非一般的心胸这谁能做到?”信阳市浉河区四里棚菜场的李先生对杨正海评价道。

    然而,杨正海这条救助之路走得并不平坦,他说:“相关部门认为我做了他们应该做的,抢了他们的风头,对我不支持;有些报道还怀疑我非法用工,损毁我的名誉。老婆也说我快50岁的人了,没房没钱钱还借外债,不操心女儿上学,再瞎折腾,就不跟我过了。”很多次,他感到内外交困,迷茫困惑,他想过彻底放弃,想过出家,不过最终还是不忍心扔下这些流浪汉。

    “社会力量参与慈善救助也是可以的,对于杨正海的救助行为,我们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信阳市民政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刘站长认为,杨正海的救助行为比较特殊,目前还不好界定。对于那些能找到户口所在地的流浪人员,将按照相关规定让其返乡。

    “和他们在一起,没有知识我也学到了知识,没有感动也学会了感动,不是好人也学会做好人了。”杨正海说,尽管压力很大,有过动摇,不过他认为自己这样做是对的,所以还得做下去。

    如今,杨正海和他的流浪汉三轮车行进在路上,已经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改装后的车身上,贴满了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文章,插着小红旗,迎风飘扬。杨正海说:“只要心里坦坦荡荡,啥也不怕,我是一个穷人,但穷人一样可以做慈善。”

    杨正海表示,他的梦想是要建一个特殊的收养流浪人的学校。“在那里,有宿舍,有食堂,有球场,通过教育和培训,让他们雄纠纠气昂昂地活着……”

(本稿编辑:秦明轩)

请您发表评论,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相关规定。*(本网站留言评论经过审核后才能显示,敬请广大网友予以谅解。谢谢!)
网友名称: *
评论内容:
  友情链接  
国家新闻出版署
中国记协网
中国作家出版社
国务院新闻办
北京文化出版社
人民网
中国新闻出版网
国家广电总局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央视网
河东吟者-时雨
光明网
中国报道网
中国经济网
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台湾网
香港新闻网
中国作家网
国际在线
香港政府一站通
首页   |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用户登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昌110041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字第23224号 

 单位《当代时报》杂志社 《法治观察》编辑部 《良知》杂志编辑部   中国作家出版社    北京文化出版社    北京华夏时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中国当代新闻网(2010-2024)欢迎转载·欢迎加盟 ◎ ◎ ◎ 电子信箱:ddsbzzs@163.com     bjwhcbs@qq.com 

 我们的理念:弘扬先进文化,关注当代现实;彰显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分享到: